田村由美的推理漫畫改編而成的日劇《勿說是推理》/圖片來源:friDay影音
前不久剛追完一齣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映的十二集九點檔戲劇,劇名叫「勿說是推理」,由人氣男星菅田將暉飾演一位熱愛煮咖哩、喜歡圍圍巾、頂著自然捲爆炸頭的大學生久能整,時常在沒意願偶爾也沒意識擔任偵探角色的狀況下,解開一個又一個棘手的犯罪事件。電視劇改編自田村由美創作的同名漫畫,曾在2008年被文藝雜誌《達文西》編輯長關口靖彥評為「這是一部顛覆讀者所見世界的推理作品」──劇中主角在警局偵訊室裡講過的「真相不只有一個」,也許是最能呼應這句評語的台詞。
咦,你覺得這句話很耳熟嗎?彷彿在哪裡看過聽過?從上個世紀末紅到現在、單行本堂堂推出第一百集的長壽漫畫《名偵探柯南》,每當小學生偵探江戶川柯南面對狡猾犯人猖狂地連續作案、挑釁地提出預告挑戰,或是要明確地指出凶手、華麗地揭開真相前,那句鏗鏘有力的口頭禪正是「真相只有一個!」。唔,久能整這位後起之秀,難道是為了搏版面搶鋒頭才刻意口出狂言,嗆聲「真相不只有一個」嗎?接著你可能還會納悶,要是真相確實不只一個,那麼案件該如何終結?難道又要歸咎於平行世界作祟嗎?
來來來,我們不如先還原現場,看看到底是在怎樣的情境下讓久能整說出這句話。
《勿說是推理》的主角為熱愛煮咖哩、喜歡圍圍巾、頂著自然捲爆炸頭的大學生久能整(菅田將暉飾演)/圖片來源:friDay影音
冬季某日,在租屋處正興沖沖製作咖哩飯的久能突然被警方上門叨擾,於是前往警局偵訊室,針對一樁大學生遭利刃刺死的案件協助調查。由於目擊證人的供述與蒐證所得的線索直指久能深具殺人嫌疑,而且他無法提出明確的不在場證明,負責問訊的警官十分堅信自己沒抓錯人,因此大聲對他說:「無論你再怎麼胡扯瞎扯,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原本表情漠然失神的久能此刻突然瞪大了眼,語帶驚訝地說:「咦?我以為『真相只有一個』這種話只會在電視連續劇中看到,沒想到真實生活中還真的有人會這樣講。不過,真相遠遠不只一個喔。」
接下來,久能整迅速將自己切換至大師開講模式,火力全開地細細闡述這番說法絕非詭辯,其背後具有完備的邏輯脈絡。「真相遠遠不只有一個,也不會是兩個或者三個,而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但是事實只會有一個,警方要調查的應該是這個才對,而不是某個人以為的真相。現在是不是太執著於真相這種曖昧不明的觀念,才導致了冤案發生呢?」這位爆炸頭男大生認為,有沒有犯罪殺人當然自己最清楚,沒做過就是沒做過,人沒出現在犯罪現場就表示這事絕對不是我幹的(又不是有失憶、夢遊之類的毛病)。有目擊證人表示在命案現場看到「我」,所以證人理解的「真相」是「我」在被害人死亡的地方與他發生爭執並持刀殺了他,但是這並非「事實」,只能說是「證人眼中的真相」,因為我並沒有在那個時間於那個地方出現,更遑論殺了對方。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警方為何選擇相信證人卻不相信我呢?
大學生久能整的推理邏輯是:「真相不過是針對事實的各自表述」/圖片來源:friDay影音
簡單來說,蓬蓬頭大學生久能整提出的「真相─事實論」,想要表達的為「真相不過是針對事實的各自表述」,側重在主觀的理解與闡釋上(在這個名為「嫌犯只有一人」的故事裡,就是目擊證人的陳述以及執法警官的立論),而非客觀的狀態陳述。尤其出現「沒有利害關係的善良證人是值得信賴的」、「犯罪者總是會自圓其說、扯謊掩飾」這樣先入為主的想法時,就非常容易對事件的全貌產生偏見,進而篩選出支持立論、捨棄掉矛盾背離的證言證物,若握有強大公權力的警方就此腦補起來,不但有錯抓無辜的風險,也很可能會不斷錯失因時間流逝而消失的種種線索證據。然而,證人與嫌犯的說法出現矛盾時,最佳的處理方式不是選擇相信或質疑誰,而是持續搜查更多資訊、利用技巧戳破謊言,就會往謎底更靠近一步。
反觀《名偵探柯南》,不管說「真相只有一個」這句話的人是高中生偵探工藤新一還是小蘭過了那麼久還認不出他真實身分的江戶川柯南(反正我們有前例可循,露易絲也沒認出換個髮型、多一副眼鏡的同事克拉克就是在天上飛的超人──唔,也要看是哪個版本的故事啦),有個與《勿說是推理》不同的浪漫前提在於:神探主角是不會出錯的(精確地說,他可能會犯下不算致命的錯誤,和要停下倒數計時的炸彈一樣,就算剪錯線依舊能在最後一秒成功拆除),他推理得解的真相絕對與事實相吻合。
這樣看起來很圓滿了對不對?無論是天縱英明的小學生神探,還是看似打臉名偵探的嗜食咖哩男大生,殊途同歸地揭示了解謎推理小說的不變鐵則:只要資訊充分,沒有解不開的謎團。警方可能會因為不夠客觀而抓錯人(那就換我久能整來幫你們釐清事實吧),偵探也許會迫於時間壓力而誤判情資(關西名偵探、怪盜基德、阿笠博士的神奇道具這些外掛總是偶爾要拿來用用嘛),可是倘若同樣的資訊能推敲出兩個以上的解答,或是有刻意假造的誤導資訊充塞其中時,那該怎麼辦?
將近一百年前的1929年,英國作家安東尼.柏克萊就在《毒巧克力命案》中,符合邏輯地提出六個完美的破案解答,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又或者六個都不對,還有第七個最終解?美國作家艾勒里.昆恩則是在創作中後期拋出新的設局,讓魔高一丈的犯人在「已知有名偵探在場」的情境下籌畫詭計──像童話故事〈糖果屋〉裡的那對兄妹一樣,狀似無心地撒下只有精明的偵探才會俯身撿拾的不起眼麵包屑,藉此導引推理出錯誤的結論······好在百密總有一疏,心神不寧的偵探最終仍察覺了那細微的不對勁,雖然沒能及時遏止悲劇的發生而大感懊惱,但無可搖撼的真正事實依然在終點線前顯露出來。
小說漫畫影劇這些作品畢竟是杜撰虛構的,尤其是講究邏輯解謎的推理故事,極少有讀到最後一頁一行一字還沒抓到凶手、叫人搞不清楚來龍去脈的翻桌結局,因為這是場妥善設計的智性遊戲,讀者觀眾十分明白這種類型敘事有哪些一眼即知的橋段(一群人計畫去無人島玩耍?數量固定的擺飾莫名少了一樣?有人死掉的那個晚上總是會討論要各自回房鎖好門窗還是齊聚客廳相互監視?聽了偵探說明自己是凶手的理由後感到憤怒的是無辜者、嘴角微揚發出冷笑就是真凶······請自行增列這份清單,你可以的)、預期獲得怎樣的感受云云,可以允許稍稍偏離常軌、來點耳目一新的刺激,但絕不能讓人懷疑出版社是不是犯下少印最後三十二頁這種離譜的低級錯誤。可是現實就大不相同了,證據不一定齊備、調查不一定完整,太多掛一漏萬、無法盡如人意之事,因此才有冤案錯判的發生,存在始終成謎的未解懸案。但或許這就是偵探推理故事的魅力所在,既能帶來娛樂刺激,也提供了些微恢復秩序的安定感──不知你是否也這麼認為呢?
啊啊啊這個結尾太嚴肅了(掩面),其實我只是想說,請大家帶一點叛逆顛覆的性情去接觸偵探推理作品,或許有不同以往的樂趣浮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