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怪盜亞森羅蘋》 Netflix影集宣傳海報
《羅蘋》(Lupin)是網飛(Netflix)公司於2021年上線首播的影集,靈感來自法國偵探小說家勒布朗(Maurice Leblanc, 1864–1941)的「紳士怪盜」亞森羅蘋系列故事。勒布朗第一篇亞森羅蘋故事於1905年在雜誌《我都知道》(Je Sais Tout)上發表,其後他又陸續刊出8篇短篇小說,皆收入了《亞森羅蘋:怪盜紳士》(Arsène Lupin gentleman cambrioleur, 1907)。接下來數十年,勒布朗以此迷人角色為主人公,創作出了4篇劇作、4個長篇小說、數十篇短篇故事,廣泛流傳,深受歡迎。
《我都知道》的創辦人皮耶.拉菲特(Pierre Lafitte, 1872-1938)曾如此宣傳亞森羅蘋故事:「出名的亞森羅蘋,神秘的怪盜,他的英勇事蹟已經變成數月來的報紙故事的主題,他是一個有千種面貌的人⋯⋯。」然關於勒布朗如何創作出善於易容變裝、冒險犯難的「千面人」亞森羅蘋此一人物,歷來倒是有不少說法。首先,勒布朗曾多次提及他對加柏里歐(Émile Gaboriau, 1832-1873)、愛倫坡(Edgar Allen Poe, 1809-1849)故事的鍾愛,而他們偵探小說故事原型人物──有法國「偵探之王」之稱,身兼易容變裝的罪犯與破解犯罪偵探的維克多(Eugene Francois Vidocq, 1775-1857)便被認為是亞森羅蘋人物形象靈感來源之一。此外,同時期,英國作家洪納(E.W. Hornung, 1866-1921)筆下的業餘神偷偵探萊佛士(A. J. Raffles),也時常被人與亞森羅蘋相提並論。此外,法國歷史上還真實存在著一名以「怪盜」形象出名的人物,即無政府主義者賈克柏(Alexandre ‘Marius’ Jacob, 1879-1954),他是幫派「夜間勞動者」(Travailleurs de la nuit)的老大,他穿著大衣,戴著帽子,開著汽車,穿梭在城市中,因宣稱自己從不殺人,並只偷盜不義之財以用於無政府主義活動,被稱為「紳士怪盜」(gentleman cambrioleur)。
勒布朗第一篇亞森羅蘋故事於1905年在雜誌《我都知道》(Je Sais Tout)上發表
不論亞森羅蘋人物形象可能取材自哪一個人物,「紳士怪盜」所活躍的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正是法國經濟、科技長足發展,表面上和平繁榮,實則暗潮洶湧,貧富差距急速拉大的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勒布朗筆下的亞森羅蘋偷盜為富不仁的富翁和貴族,並對一般人充滿同情,擊中了當時讀者關心相關議題的心理,引起許多共鳴。此外,活躍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亞森羅蘋還相當「現代」,他總是乘坐汽車、電梯,來去無蹤;他的冒險故事也少不了新奇的科技發明,頗為時髦。勒布朗更著意刻畫亞森羅蘋的藝術品味、瀟灑不羈,與美人的萍水相逢、情感糾葛,使他像是一個「現代化」了的騎士。總而言之,亞森羅蘋系列小說融合歷險、尋寶、愛情等元素,在過去警探小說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且隱含著更多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元素,或許正是亞森羅蘋小說自一推出便深入人心,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
此番Netflix平台新推出的「羅蘋」影集,靈感雖來自上述亞森羅蘋小說,但講的主要是出身塞內加爾的移民之子亞桑迪歐(Assane Diop)為父報仇的故事。亞桑迪歐從小跟著父親巴巴卡迪歐(Babakar Diop)移民法國,父親為大老闆佩里格尼(Hubert Pellegrini)擔任司機維持家計,不料身陷經濟窘境的佩里格尼卻栽贓巴巴卡偷取鑽石項鍊,藉以詐取金錢。因沉冤未明,巴巴卡在獄中上吊自殺。亞桑受自幼嗜讀的亞森羅蘋故事啟發,運籌謀劃,為父報仇,誓在贏得遲來的正義。
Netflix的「羅蘋」影集靈感來自亞森羅蘋小說,但故事圍繞著移民之子為父報仇的主軸
當然,Netflix平台的「羅蘋」影集,並非羅蘋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銀幕。早在二十世紀初,亞森羅蘋故事便深受各地導演青睞。亞森羅蘋故事第一次被拍成電影,可以追溯到1908年美國攝影師波特(Edwin S. Porter)所拍攝的八分鐘短片;1909年由法國導演卡黑( Michel Carré )拍攝的黑白默片「亞森羅蘋對上甘尼瑪」(Arsène Lupin contre Ganimard),以〈亞森羅蘋在獄中〉("Arsène Lupin en prison")原著小說為藍本,亦頗受注意。甚至在1920年代的上海,亦有不少打著「亞森羅蘋」旗號為票房號召的改編電影,創下不錯的票房成績。
而上述Netflix版的「羅蘋」影集,雖並不標榜改編自羅蘋故事,但第一集的開頭情節,頗能讓人聯想起收錄在勒布朗《亞森羅蘋紳士怪盜》中的小說〈王后的項鍊〉(Le collier de la reine)。〈王后的項鍊〉講的是羅蘋幼時和母親寄人籬下,母親充任伯爵夫人家務幫手,卻慘遭冤枉偷取項鍊,遭逐出門,含冤而死,此遭遇致使羅蘋自幼便立志為母親洗刷冤屈,長大成人後化身怪盜,為母親昭雪沉冤之事。影集編導提煉此篇情節成為系列影集首集,開門見山、介紹人物,尚稱合適。
影集主人公亞桑由法國凱薩獎影帝,在「法國最受歡迎名人榜」上蟬聯數年冠軍的歐馬希(Omar Sy)飾演。歐馬希本人也是塞內加爾移民,在離巴黎不遠的郊外特拉普(Trappes)度過童年時光。勒布朗筆下的亞森羅蘋活躍於20世紀初期,雖是怪盜,也稱紳士,言語優雅、打扮入時,有點紈絝子(dandy)的味道。然影集版裡的亞桑,在第一集開頭便穿著帽T聽著嘻哈音樂登場,一口郊區口音的法文,場景亦洋溢著濃濃的巴黎郊區風格。以街頭文化視角呈現巴黎,顛覆了期待看到亞森羅蘋優雅形象和所謂浪漫巴黎的觀眾心理,倒也新鮮。
的確,相對於重現原版的亞森羅蘋系列小說,影集「羅蘋」以亞森羅蘋故事為藍本,將場景帶到現代法國,不只描述主人公驚心動魄的歷險,更通過穿插回憶,倒敘、回顧了主人公亞桑的成長經歷,呈現了當今法國社會的多元樣貌。亞森羅蘋故事在此影集中,成為亞桑出謀劃策的靈感來源;同樣是亞森羅蘋迷的警探約瑟夫(Youssef Guédira),也將羅蘋故事視為他破案之憑據,據之和亞桑鬥智鬥勇;此外,亞森羅蘋的小說,更是亞桑和與前妻同住的兒子豪爾(Raoul)共同的情感寄託──至此,羅蘋系列小說串連了祖孫三代,他們對羅蘋故事的鍾愛,隱喻了一則塞內加爾移民渡海而來,數十年來嘗試融入法國的辛酸血淚史──這幾代人在亞森羅蘋故事裡寄託、盼望的,並非其他,無非是一個正義、公平的黃金世界;尤有甚者,此一情節恐怕也反映出當代不少法國人期待移民通過文學文化的共情與感染力,同化、融入法國社會的潛在心理。
文學經典歷久彌新,在於它不論何時都能被人重新傳誦、再次訴說,寄語情懷。儘管長期以來,談及文學經典,大眾文學總不入專家法眼,然而影集「羅蘋」上線以來所創下的驚人點閱數,以及影評網站上的極高評分,都證明了亞森羅蘋小說魅力無窮,足稱經典。而不管是亞森羅蘋故事誕生的二十世紀初,或百年後羅蘋影集上線的今天,此一講述怪盜活躍在花都巴黎的故事,變中有不變。我們不禁好奇:在巴黎美好年代因劫富濟貧、活躍一時的紳士怪盜,而今又重回視聽者的懷抱,受到許多喜愛,其中投射的是現今人們什麼樣的情感呢?當代觀眾對此一影集的矚目,又反映出什麼樣的時代心理呢?或許,不論是朱門或陋巷,域外或本地,疫情猖獗以來,我們可說是共同見證了人類共有的脆弱和堅強。如同影集片尾主角亞桑迪普說:「我是羅蘋」(Je suis Lupin)──此口號頗能讓人想起幾年前巴黎恐怖攻擊事件中的「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一說──的確,坐困愁局,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羅蘋,都可以是行俠仗義、雪中送炭的紳士怪盜。雖然Netflix編導團隊此番致敬,評價兩極,不乏劇情老套、人物單調等爭議,然這份與弱者站在一起的情懷,承繼法國文化淵源流長的人道關懷傳統,以及無所不在的共和國精神,仍是編導團隊此次羅蘋新詮中最引人入勝之處。
影集上映後,法國觀眾褒貶不一,然《世界報》有一新聞評論說得好:「但願這部影集能把青少年帶回書本上。」是的,從網路電光出發,最終航向文字扉頁,這部以羅蘋故事為藍本的影集,若能成功地將網路世代的讀者重新帶回書本前,或許這是勒布朗最喜聞樂見,也是無數亞森羅蘋書迷的願望吧!
陳碩文:〈「這奇異的旅程!」:周瘦鵑的亞森羅蘋小說翻譯與民初上海〉,《政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9年12月),頁119-166。
陳碩文: “The Chivalrous Burglar of a Thousand Faces: Arsène Lupin and Sun Liaohong’s Legends of Lu Ping”,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Vol. 93 (2020.12.), pp. 15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