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艾維斯:巴茲魯曼的驚人奇觀音樂傳記

2022-07-03  吳文智 

傳記電影《貓王艾維斯》呈現華麗絢、煽情律動的銀幕奇觀(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傳記電影《貓王艾維斯》(Elvis)有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眾所公認的銀幕奇觀:華麗絢爛的影像、煽情律動的剪接,帶領觀眾進入狂歡搖滾音樂世界;最特別是借用音樂傳記經典《阿瑪迪斯》(Amadeus)反派旁訴者揭祕敘事觀點,不僅訴說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在搖滾及流行樂壇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天才點滴,更以貓王傳奇人生不為人知的黑暗面與悲劇宿命,映照資本主義美國夢的殘忍與淒美。

說到貓王(The Hillbilly Cat & the King of Rock and Roll)艾維斯.普里斯萊,中生代樂迷有誰沒聽過〈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Are You Lonesome Tonight?〉、〈Love Me Tender〉這些經典名曲?看似眾所皆知的搖滾樂之王的生平,導演巴茲.魯曼並不直接述說貓王的傳奇,反而另起爐灶,從貓王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Colonel Tom Parker)的角度,闡述兩人這段「伯樂發掘千里馬卻也同時毀滅千里馬」、最後逼得貓王魔怔並抑鬱過世的「孽緣」。

 

男主角奧斯汀.巴特勒(Austin Robert Butler)從髮型、化妝、到煙視媚行的動作和眼神,也確時抓到貓王那股骨子裡的悶騷勁

 

這般獨特的詮釋角度,令人無法不想起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充滿搖滾精神的《阿瑪迪斯》,從同時代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瑜亮心結角度,描繪知音薩列里獨具慧眼,看出對手莫札特是上帝寵兒,於是裝神弄鬼「情勒」莫特創作安魂曲,結果逼死這位天才,展現古典樂神童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有若前衛怪咖的傳奇人生。

 

成就貓王世界級偶像的幕後推手:貪婪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貓王一家人劇照(華納提供)

 

兩者所借用角色的觀察角度差別,些許在於《阿瑪迪斯》從亦敵亦友競爭對手的妒忌,來點題莫札特超越時代音樂的天賜「創作」才華;而《貓王艾維斯》則是從貪婪經紀人的慧眼,來呈現貓王「表演」的世界級偶像煽動魅力,以及偶像在現代視聽娛樂產業的驚人商業產值(雖然上校情勒做法是竭澤而漁)。

是的,貓王在音樂上是「表演」超越時代的超級巨星!大家或許都知道他的表演引領搖滾樂出現,卻少有人了解:他在種族隔離時代如何打破那道跨越白人鄉村樂(Country musi)與黑人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簡稱R & B)與靈魂樂(Soul music)的藩籬。而巴茲.魯曼導演則追尋白人艾維斯青少年時期因家庭窮困住在密西西比州圖珀洛黑人區的成長跨文化衝擊經歷,特別是他隨著玩伴廝混龍蛇雜處夜店酒吧目擊情慾流蕩,更參與宛如福音歌曲盛大派對的基督教五旬節黑人佈道大會,成為台下「承蒙聖靈感召」而顫抖起乩的幸運羔羊。

巴茲.魯曼導演這段設計非常高明,細膩詮釋貓王表演魅力跨族群的多元性:尤其音樂的類型與特質,除了他身為白人的鄉村樂傳統,他更早早感悟節奏藍調與靈魂樂如何展現內心情感、勾勒幽暗情慾,和黑人教會以福音歌曲(Gospel music)引領現場群眾情緒癲狂與洗滌心靈感染力(而這亦正是20世紀初期rock and roll兩種初始含意),厲害的是導演巴茲魯曼對音樂與影像的高度詮釋力,又將這兩者震撼力交錯剪輯,轉化融為貓王「唱&舞/搖滾」表演讓觀眾癲狂的宗教魅惑力,因為正是這些元素讓艾維斯成為搖滾的先驅「貓王」,而這自然比《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玩笑貓王是看到童年阿甘穿矯正支架而啟發獨特抖腳舞姿,邏輯更充滿說服力。

 

導演巴茲魯曼與男主角奧斯汀.巴特勒(華納兄弟提供)

 

就像《紅磨坊》(Moulin Rouge!)把茱莉安德魯斯《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跟瑪丹娜《宛如處女》(Like A Virgin)共冶一爐,《貓王艾維斯》也展現導演巴茲.魯曼再現和重新拆解歌曲作品的獨特詮釋力,除了從貓王超過七百多首錄製作品中挑選外,還取材於當時音樂重鎮孟非斯比爾街眾多非裔美國音樂人──包括羅賽塔.莎貝姊妹(Sister Rosetta Tharpe)、小理查(Little Richard)、亞瑟庫德普(Arthur Crudup)、威利梅大媽桑頓(Willie Mae “Big Mama” Thornton)、甚至貓王好友「藍調之王」比比金(B.B. King);他們的表演方式與演唱歌曲,不僅是貓王舞台表演的養分(導演讓觀眾感覺貓王有時根本口水歌翻唱王子,只是呈現出他的表演讓歌曲更加有魅力),導演巴茲.魯曼更讓這些名曲旋律與歌詞──包括威利梅大媽桑頓原唱〈Hound Dog〉,不斷反復成為貓王心境與宿命處境的寫照。

 

導演巴茲.魯曼取材於美國五零年代音樂重鎮孟非斯比爾街的非裔美國音樂人表演方式,突顯貓王舞台表演的養分(劇照:華納兄弟提供)

 

必須稱讚,男主角奧斯汀.巴特勒(Austin Robert Butler)親自上陣為年輕的貓王艾維斯獻聲演唱,確實掌握貓王年輕時帶點粗糙的龐克搖滾叛逆氣味。而中年貓王的歌聲則使用貓王本人的真實歌聲,有時更用兩人演唱進行混音,完全是高度致敬;同時,奧斯汀從髮型、化妝、到煙視媚行的動作和眼神,也確時抓到貓王那股骨子裡的悶騷勁;而劇中超過九十套的貓王戲服,從搖滾皮衣、蕾絲襯衫與老式西裝,到賭城時期的流蘇連身裝,更打造出貓王華麗形象的再現;迷離幻境讓觀眾難以分辨究竟哪些是歷史新聞畫面、哪些才是巴茲.魯曼的全新製作。

誠如前文所言,《貓王艾維斯》透過經紀人的共生角度,既述說貓王表演的高煽動性對美國保守五零年代的衝擊,也同時刻劃現代經紀產業與政商勢力開始試圖利用/剝削偶像的「價值」;例如經紀人首創了偶像周邊商品,羨慕好萊塢實力派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與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但經紀人只想安排艾維斯拍偶像劇電影;艾維斯魅魔性表演被指稱煽動黑白種族衝突/融合,保守勢力要求他必須裝乖,否則可能要入獄,最後不聽話的下場就是暫停表演事業去海外服兵役──諷刺的是,當影響全世界的貓王淡出樂壇,來自英國的後起之秀披頭四開始侵門踏戶、掀起另一陣革命思潮······

 

湯姆.漢克飾演電影中的反派角色:貓王的伯樂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

 

鮮少演反派的湯姆.漢克(Tom Hanks)飾演伯樂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看似無害卻其實是伊甸園魔鬼,仿若代表試圖「收編/收割」天真叛逆偶像的資本主義黑暗面,即使貓王在他的安排之下改變了美國、流行娛樂文化乃至於整個世界,但他始終不懂貓王蠢蠢欲動的自由、野性與叛逆,但隨著馬金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甘迺迪總統被刺身亡,不斷在體制中掙扎的貓王重返事業高峰,但也逐漸喪失純真,尤其他試圖高飛卻被湯姆帕.克上校代表的資本慾望的無形韁繩綑綁在賭城。儘管電影結局試圖澄清貓王一如莫札特,是燃燒自己的極致到油竭燈枯,但貓王艾維斯所代表的美國夢確實就像伊卡洛斯(Ikarus)飛向太陽的希臘神話,終究只是個淒美的寓言。

 

 

example
導演巴茲.魯曼在電影中探索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生平和音樂(《貓王艾維斯》電影劇照/華納兄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