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的旅程:紐西蘭父親情牽阿里山

2022-07-05  金多誠 

阿里山日出(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

 

❝ 台灣,是一個寵我的地方。台灣人,是一群寵我的朋友。

沒有失去愛,不覺得有愛。

不曾傷心,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多麼珍貴、多麼廣大的一份愛之中。

我很欣慰,魯本的最後,是在台灣的山區結束,

是留在了美麗的森林裡。❞

──摘錄自《眠月之山》

 

原聲國際學院「嘸讀有偶」是洪建全基金會支持、贊助的以青年學生為對象的閱讀推廣計畫之一。透過師生們的深讀、共讀、討論一本書,並和與書相關的創作者面對面,擴大對一本書的理解與想像。第一場師生共讀的書是《眠月之山》(遠流出版),由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陳勇瑞副教授主講他以作者費爾為主角所拍攝的紀錄片《費爾的旅程》。

「我非爬上我的埃佛勒斯峰不可,我的埃佛勒斯峰就是阿里山。

找兒子,就是我的攀登。」

──摘錄自《眠月之山》

 

紐西蘭父親費爾.車諾高夫斯基( Phil Tchernegovski)到臺灣尋子的真實故事,從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眠月之山》兩本書到《費爾的旅程》紀錄片,記錄車諾高夫斯基跨海尋子的經歷,這段情牽20多年的關於阿里山和鄒族的人生台灣情緣。

1998年12月聖誕節前,紐西蘭藝術家費爾‧車諾高夫斯基,飛越9,000多公里,來到一個他一無所知、語言不通的國家──臺灣,尋找獨自來臺壯遊卻音訊全無的兒子魯本。從1998至2003年,他一共來臺灣6次,最後雖未能如願找到兒子,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尋子過程中,逐漸愛上了這個陌生的國度。作家劉克襄將這段真實故事寫成文章〈隱逝於福爾摩沙山林〉,收入於2010年出版的《十五顆小行星》,記錄自然與生死的文字感動許多人。

2015年,經過17年煎熬,費爾將他跨國尋子的跌宕轉折、因江蕙歌聲而串起的奇遇、台灣人給予他的陪伴與寬慰,透過紐西蘭華裔作家何英傑的編譯撰寫,共同寫成《眠月之山》。

費爾說:「我願做一面鏡子,讓你看見我真正感受到的一份完全的愛。」《眠月之山》出版後,引起廣大迴響。

2012年,靜宜大學大眾傳播系陳勇瑞副教授在《十五顆小行星》中讀到費爾的故事,決定籌拍紀錄片,並以5年時間完成拍攝。這部定名為《費爾的旅程》的紀錄片最後在2022年5月下旬正式上映,讓「費爾尋子」的故事再次受到關注。

24年前的喪子之痛已轉化成跨國、跨世代的友情,而費爾的故事,也蔓衍開展,有了自己的生命及力量,持續傳遞著寬廣而深遠的影響······

 

從《眠月之山》開啟的對話與感動

5月一個多雨的下午,陳勇瑞導演帶著特別為這場「嘸讀有偶」閱讀推薦活動所剪接的18分鐘短版,以「紀錄片創作過程及生命教育──以《費爾的旅程》為例」為題,為原聲國際學院這群分別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及高雄市那瑪夏區布農族、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和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的27位學生,細說拍片的動機、主題、內容、手法及元素,還有拍攝過程中的感動。

在此之前,原聲國際學院學務處蔡迪清主任已經注意到《眠月之山》這本書是《費爾的旅程》紀錄片故事的源頭,細讀之後,認為這本書「除了文字溫馨,也兼具登山安全教育的功用。」非常符合學校長期帶領學生進行八通關壯行、玉山壯行,並與課程結合,進行登山教育的宗旨;於是決定以《眠月之山》作為「嘸讀有偶」閱讀推廣計畫的第一本選書。

國文科周玉笙老師利用連續幾週的早讀時間,與學生們進行共讀討論。先是針對內容提出議題,談到「費爾先生遭遇不幸,但又很幸運能遇見原民的朋友,讓他的喪子之痛得到另外一種寬慰」時,這群原民青年都頻頻點頭,周老師感動的說:「因為這本書的出版,他們友善淳樸的天性,在這個自私爾虞的時代裡好不容易得到認同和讚許。」而有些同學在書中照片中看到熟悉的長輩面孔,不但對這本書感覺親切,也覺得驕傲。

演講之前,周老師已經和學生們一起看過與紀錄片《費爾的旅程》相關的推廣影片,對費爾跨國尋子的故事有所了解,學生們對這場難得的「映前演講」,都有著相當的期待與好奇。

 

《眠月之山》是紀錄片最完整的田野調查資料

陳勇瑞導演在大學教書多年,培育一批又一批電影人才,期間雖然也有許多影片作品,但《費爾的旅程》卻是他第一部記錄長片,回想起當初的感動,導演仍難掩激動:「2012年,我在桃園機場準備搭機出國,買了劉克襄的《十五顆小行星》,翻開第一篇,就被費爾對兒子的愛感動,也被臺灣人的善良感動,在飛機上掉下了眼淚。」這份感動燃起他的導演魂,開始長達9年多的籌備與拍攝歷程。

籌拍過程中,《眠月之山》是他最重要的田野資料,「《眠月之山》對我幫助很大,省去我許多田野調查的功夫,整部紀錄片80%以上都是參考書中的人事物,按圖索驥,一個個把他們找出來,然後一一去拍攝下來。」

循著書中提供的資料線索,拍攝團隊與費爾一起重新走訪、踏查數條登山路線,累積1,000小時之多的內容,也二次去紐西蘭,重拾費爾和兒子魯本共同生活的記憶。全片主要以費爾自述的方式,回到當年的地點及尋子路線,一一解說,並且穿插資料影片和照片,也邀請當年全力協助他、支持他的人物回到現場,現身說法。

導演說:「這種公路電影式的拍法,就是由費爾帶著觀眾一同走一遍尋子的旅程,與他一起經歷,一起感動。」《眠月之山》書中記敘的故事、人物、心境的轉折與安頓,透過紀錄片影像一一重現,不再只是20多年前遙遠的故事。

當年為了幫助費爾尋子,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村、來吉村可以說是全員出動,包括警消、警犬隊、搜救隊、山青等1,000多人為費爾尋子出力。無論身在哪裡,費爾總是感受到台灣人堅定的支持及關懷。這些熱心的臺灣人之中,有好幾位已經成為費爾的至交好友,包括來吉Mo’o的女兒及孫女,亞麥伊和鄭正重,在豐山村經營民宿(楓葉山莊)的簡天賞也是他的摯友。紀錄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拍攝、訪問費爾與這些好友的互動,藉由補捉那份真誠的友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善良關懷,「我希望影片能見證台灣人的誠懇善良!」導演說。

 

文字與影像一同見證臺灣最美人情

《眠月之山》書中紀錄在費爾苦尋不著孩子,絕望痛苦、瀕臨崩潰的時刻,鄒族長者Mo’o如何以鄒族的智慧、智者之言安定他的心情,讓他有勇氣去面對孩子已逝這無法改變的事實。

在紀錄片中,重現Mo’o的生死哲學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年,Mo’o是這樣說的:「你找不到他,覺得對不起他,是魯本到了這裡,把你帶到這裡,而且不管生與死,都存在這個生靈世界上······或許,他落下懸崖,或許,是他的毛利血統,帶他返回了祖靈之地。」

導演安排費爾獨自走在山林間,思念著歸於臺灣山林自然的孩子。費爾自述:「他成了森林的一部份,你看看他被什麼環抱?他有美麗的森林、美麗的高山、美麗的動物跟樹,還有美麗的人們在旁邊,我回去那裡跟他們打招呼!我知道他是快樂的······我在生命中得到奇妙的平衡,在其中痛苦與悲傷會讓人失落,平衡它的是偉大的愛、善良、友情。」

當年鄒族長者的智慧在20多年之後,藉由文字的力量與影像聲音的傳遞,有了巧妙的呼應與延展。

最後,導演表達為什麼即使拍攝過程困難重重也要獨資完成《費爾的旅程》,其深刻的用心在於:「臺灣美的不只是風景,更是人與人不分彼此,互相扶持、鼓勵的那份情誼。我希望經由費爾先生這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美麗且善良的臺灣。」他更相信「善良可以讓原本悲傷的現實,變成一則美麗的故事。」

 


費爾的旅程還會繼續······

原聲國際學院「嘸讀有偶」閱讀推廣計畫第一場,師生共讀現場(照片:原聲國際學院提供)

 

從共讀《眠月之山》一書到觀賞《費爾的旅程》18分鐘短版紀錄片到聆聽陳勇瑞導演的分享,這一群高中青年,敏銳地從許多細節中,看見費爾不顧一切、不畏磨難與艱險尋子的父愛,深受震撼與感動。也體會到臺灣人、原民無條件的愛和幫助對一位無助父親的重要。在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觸發下,許多同學彷彿如在當時,如在現場,願意為費爾多做點什麼,有同學表示:「我希望我可以成為那個對費爾說『加油』的人,用我們的愛去溫暖他的心。」也有同學反思:「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對著費爾微笑7秒鐘,因而改變他難過的心情,我有沒有對陌生人做過微小的事,而成為別人最好的支柱?」

武承翰(族名Pasuya)是鄒族青年,和長者Mo’o是同一家族的。在小學一、二年級時見過費爾,當時只覺得好奇「一個外國人竟然會出現在部落裡?」直到閱讀《眠月之山》、看過一些影片,才想起自己小時候見過他,也才稍微知道自己的阿祖Mo’o、姨婆(武珍妮)、阿姨(武蒨雯)和費爾之間的情誼。

看著《費爾的旅程》紀錄片中姨婆、阿姨描述費爾的故事、Mo’o對費爾傳講來自自己祖先、長輩的山林智慧、生命智慧,武承翰不但決定更深入、更完整了解整個故事的面貌,也升起一種榮譽感與責任心:「原來部落長輩會對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所說的那些話與鼓勵,也對外國人這樣講啊!以前聽只感覺很深奧,現在,我就想要多瞭解、學習我們的文化,要更積極主動去參加我們的祭典,因為祭典是族裡的長輩帶著我們去做的,在當中可以學到很多老人家的智慧。」他以身為鄒族人為榮:「我會講給我同學、朋友聽,因為我都知道的,我也想讓他們知道,不管他們是不是鄒族人。」

他更進一步期許自己:「我是在部落長大的孩子,我要把在部落中學到的帶到外面分享,再把外面學習到的帶回部落與大家分享,彼此學習!」

費爾在紀錄片中說:「我尋找他的旅程,最美的是,最後是我跟隨他的腳步,一直到現在還是······」如今,我們也是跟著費爾的旅程,重新看見臺灣人的善良與慷慨、細細領會鄒族的智慧,並且願意傳承延續······

 

 

example
《眠月之山:一個紐西蘭父親的台灣尋子奇緣》(遠流出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