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深臨床心理師黃惠萱赴豐珠中學與豐小妹開講。(活動現場照片:豐珠中學提供)
【編輯前言】
由洪建全基金會支持、贊助的豐珠中學「山丘書聲‧閱光饗宴」閱讀計畫,在即將進入夏季的五月底,雞母嶺上雨勢趨緩,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滿心歡喜帶著她的心理師專業,為12位豐小妹、12位老師分享她的著作《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而早早就完成深度共讀的學生們,更是渴望心理師為她們解惑,課堂上躍動著滿滿的期待。
一位同學代表大家表達了這份期待:「我們閱讀這本書已經三、四個月了,也為了此刻做了很多準備。」她形容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是「一個擁有一把鑰匙的人」:「黃心理師用清楚明瞭的心理學理論,讓身在困境裡的人可以得到幫助。特別是書中舉出的12個病態情人,讓我們不但可以檢視自己,如果不巧遇到了其中之一,也都可以從心理師的建議中得到解決。」她條理井然、聲音清晰的說明,已經點出了這本書的特性。
同學這段話中所說的「做了很多準備」,指的是學校動用了三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帶領這群9至12年級的豐小妹,深度閱讀並且檢視自己。惠芳導師針對書中的章節、12個病態情人類型以及應對方式,帶著同學深度了解、分析;專任輔導雅萍老師探討不同類型情人的互動,也透過「暮鼓晨鐘」晨會時間讓她們聆聽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halil Jubran,1883-1931)的詩作〈談愛〉與〈談婚姻〉,並將詩的內容與書中提到幾個愛情議題做連結;而奕君老師也帶著學生梳理家人以及自己的愛情故事。這種種的努力,正是以《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這本書為基礎,幫助她們在愛情這個課題上,即早有正確認識、有方法應對,學習在其中成長。
在為演講做準備之前,黃惠萱心理師透過學生們的學習單,對於每一位同學描述的愛情經歷及父母親帶給她們的影響,都有一定的了解。她以學生們的提問為核心,運用心理師的專業,開啟了在愛情中如何自我觀察、調整、邁向健康關係的探索之旅。
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就是晤談與治療,以專業幫助個案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畢竟能來到診所尋求個別治療的人不多,黃心理師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這本結合了愛情故事、案例說明、自我療癒基本功、調整「關係藍圖」、建立健康自我的《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就是在這份心意下出版的。面對這群十多歲的年輕生命,黃心理師鼓勵她們:「書裡的案例很多都是走了很年。他們對自己的整理,是持續很久很久的。妳們可以從現在開始關心自己,我相信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一定會很不一樣。重要的是,要很清楚知道要幫自己重新做選擇。」
她明確建議,幫自己重新做選擇,要先從自我調整、自我療癒開始,為建立新的關係做準備,這就是《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書中的第二輯〈自我調理基本功〉所談的;而把自己整理的比較好時,也更有能力釐清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並且從中學習邁向自知、自尊、自愛,這就是書裡第三輯〈關係藍圖〉所要幫助大家的。黃心理師幽默地說:「一個卡在自己議題上面的人,當我們在談如何化解衝突時,他就會一直聽不懂,而他談戀愛就會像跟自己談戀愛一樣,怎麼想都只是想自己。」
黃惠萱心理師(右)受贈感謝狀。(活動現場照片:豐珠中學提供)
「穩定的關係就一定是健康的關係嗎?什麼是健康的關係呢?什麼樣的關係是長久的呢?」黃心理師陸續拋出幾個問題開始引導學生們思考,建立她們對穩定關係與健康關係之間差異的基本認識。
「年幼時,我們需要照顧者照顧我們長大,所以最原初的關係裡,我們是配合者,這樣的配合才會讓關係穩定。如果照顧者狀態不好,我們就必須『大力』配合,但,有的時候即使配合也不能穩定,創傷就是從這裡來的。想想看為了配合照顧者,為了讓自己活下來,妳做了什麼?學到什麼?補償了什麼?這些都會刻在心裡,變成大腦裡面的求生知識,在需要的時候用出來。」
她進一步解釋:「穩定的關係並不等於健康的關係,健康的關係是動態的、是有彈性的,是要妳和父母、妳和其他人三者都能存活,三者的獨特性都可以存活。在這個前提下,不管會存活多久,那就是穩定的關係。」她特別提醒同學們:「不是要來求助妳們的這段關係要長久,或者只是不要吵架,而是要建立真正健康的關係。」
接著,黃心理師談到「彼此界定」對建立健康關係的重要,她幽默地說:「所謂磨合期就是磨合這個,光這個就可以吵很久。」此時,她再次拋出一連串問題:「隨著妳們的長大,妳們會思考怎麼拿回自我嗎?妳覺得父母為什麼不能退?如果要讓妳有更多的自我,他們會失去什麼?如果主要照顧者只有妳了,妳該怎麼辦?」
深知這一連串問題,正是這群青少年心中難解的疑惑。黃心理師一方面以三個不同典型的單親家庭的女孩為例,剖析家庭關係如何深刻影響、形塑她們日後與其他的人際關係、自我認知、自我價值,甚至人生目標;一方面鼓勵她們學習覺察、自我療癒、自我調整,以免只能循著可預見的軌跡發展。
「你會去吸收照顧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但,這是在你還沒有更多人生經驗以前得到的二手資料。在你成長過程裡或是自我療癒時,一定要重新檢核這個二手資料,寫你自己的資料,這樣你才有可能走的不一樣。」
她語重心長的鼓勵學生們:「現在正是妳們開始寫自己資料的最好年齡!因為在學習階段的妳們,正可以吸收各種不同體系的知識,接受刺激,來重新建構自己的想法。」
為同學們建立了健康戀愛關係的觀念之後,黃心理師針對同學最期待得到回應的問題,透過扣問、互動、引導的方式,有系統的為這群嚮往美好愛情的青少年們一步步釐清原生家庭對自己愛情關係的影響、如何從互動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與界限,並且透過不斷的檢視每一個小決定中,邁向更成熟的自己。
首先針對同學們最常遇見的幾種病態情人,引導同學們反問自己:「戀愛一開始對方是什麼吸引著妳?哪些特質跟他後來的表現很不一樣?這種類型的情人有什麼特色?為什麼他之前沒有顯現?為什麼妳沒有看出來?」至於,可以怎麼更清楚瞭解對方?黃心理師說:「在前期就要觀察,在妳和他交集之外的部分他的自我是怎樣?要去了解觀察他在與朋友、爸媽、兄弟姐妹相處時的特質是什麼,同時也要瞭解妳能不能接受那些特質。」
她更進一步引導豐小妹思考:「他的特質滿足了妳什麼需求?而妳,為什麼會成為對應這種病態情人的病態情人?」從這樣的反問中,深入分析原生家庭特別是主要照顧者的愛情模式,是如何形塑成自己的戀愛觀的:「或許母親因為離婚、因為婚姻不合,建立了對愛情關係的觀念,無形中我們也學會了用同樣方式來維持一段關係。但,這是母親的觀念,不是妳的,也不見得適合妳!」
當父母婚姻出現狀況的時候,孩子很容易被拉進母親與父親之間的關係裡,讓本來應該是小孩的被迫變成同輩。孩子被賦予很大的責任,也吸收很多情緒,受很大的干擾,孩子會誤以為自己需要介入母親的世界。但實際上健康關係的界限是指兩個人的關係除了重疊的部分之外,各自都能保有原來的自我。黃心理師精確的說明:「以母親、父親與孩子的三角關係來講,妳可以決定妳跟媽媽的關係,可以決定妳跟爸爸的關係,但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是妳不能決定的,他們的關係是他們要承擔的,不應該影響妳。所以,不是妳的線你不能也不要決定,這就是該守住的界限!」
自己的戀愛關係和跟父母的關係也是一樣,如果被影響時感覺痛苦,就要有所覺察,要立下界線。如果實在想不清楚:「可以先退一步,單純的去想妳希望和他維持什麼樣的關係;如果意識到在關係中已經受到第三者很大影響時,就要釐清第三者的期待是自己的期待嗎?」黃心理師提供了積極的方法。
而,要在互動中改變兩人的關係藍圖還可以怎麼做呢?她進一步說明:「一個讓人受傷的關係,一定是有『引發』也有『維持』。我們可以調整的就是自己所引發的關係。若是對方的行為,引發的妳回應時,這時候,妳就可以先從回應這個行為做起。」
面對這一群還需要依靠父母照顧的豐小妹們,黃心理師溫暖的提點:「當然,妳們現在還小,很多時候是靠別人決定,但妳們心裡一定是要自由的,等到有一天,一定是可以完全決定妳自己。」
活動現場合照。(活動現場照片:豐珠中學提供)
在演講最後,黃心理師拋出幾個大哉問:「談戀愛的本質意義是什麼?在感情裡或在一生中我們最高指標難道是『我要避免自己不受傷』嗎?如果,在愛裡本來就會受傷,我不想受傷就不要去愛人,可以嗎?」引導同學們思考愛與人生的課題。
黃心理師接著一字一句清晰地說:「人生的真相是:所有人在愛裡都會有痛苦,所以消化痛苦的能力是需要的!妳們要找到自己要戀愛的意義,然後,願意為這個意義忍受過程中的辛苦。一個人要能享受一段關係的美好,也能接受兩人之間的不同,這才是讓關係健康、進步的方法。妳們經歷了這些,就會越變越成熟。」
這是給對美好愛情充滿期待的豐小妹的祝福與勉勵,滿載著能量,可以陪伴她們在愛裡勇敢、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