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你的熱情與想像,推更多人入坑──我是怎麼選編推理小說的

2022-09-02  冬陽 

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

  

幾個星期前,在好友譚光磊的密謀慫恿下,和幾位核心夥伴一同創建了臉書推理社團「推理推坑推不完」。

光磊向來是個劍及履及的人,事情想清楚了就去做,還在猶豫評估之時會多方作功課,例如問我現今推理讀者的樣貌、過去的網路生態使用習慣為何、有哪幾個臉書推理社團是活躍的(那我們還需要成立一個新社團嗎?)等等,並且將六月底熱鬧開張的臉書奇幻社團「奇幻故事說不完」的運作經驗做個對照轉移──然後頭就給她洗下去了。

社團開張後果然熱鬧,成員們紛紛秀出讓人眼花撩亂的藏書藏品照,細數彼時邂逅推理小說漫畫影視等等的點滴回憶,不吝分享「這些絕對精采好看」的書單片單,也有出版從業人員誠懇介紹讓人眼睛一亮的熱騰騰新作,每天都有不同的話題接連開啟,像是我想在這回專欄文章借題發揮的「編輯選書」:出版社是怎麼物色作品、企劃行銷,讓消費者願意花錢花時間閱讀?

小說家林斯諺發文提到詹宏志先生為「謀殺專門店」選取的《鍍金人》一書,在當年「跌破大家的眼鏡」。所謂的大家,是一群對擁有「密室之王」尊榮美譽、美國推理小說大師約翰.狄克森.卡爾懷抱高度期待的推理迷們,我沒記錯的話,在此之前台灣只中譯過《古城的連續殺人》(1984年,東方出版,世界推理小說名作13,是標有注音、給兒童看的精簡改寫版,臉譜於2005年推出完整譯本《連續自殺事件》)和《魔女窟》(1993年,聯廣出版,推理.偵探傑作選集6,同為兒童版,臉譜於2003年推出完整譯本《女巫角》),擅寫「密室謀殺」與「不可能犯罪」的一代巨匠,詹先生為其首選《鍍金人》而非更具知名度的《猶大之窗》、《三口棺材》(這是謀店選的另一本書,後來亦是臉譜接續出版,幸未絕版),著實在當時的推理社群引發議論。

  

198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的《古城的連續殺人》(The Case of the Constant Suicides)(注音精簡改寫版)

  

「[謀殺專門店]這部叢書,就是想從『偵探推理與犯罪解謎』的一百五十年小說傳統裡,精選細譯其中一○一種經典,注入華文讀書界之中⋯⋯(中略)⋯⋯我的做法有幾個考慮:里程原則、限量原則、廣義原則、英語中心。」詹宏志先生於每一本謀店選書刊印的「編輯前言」如此說明,因此讀者能清楚理解,坐擁「千謎之館」的主人、如今淪於商肆的「謀殺專門店」店長,精挑細選的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每一位作家不選超過兩本著作,主要遵從艾勒里.昆恩、霍華.黑克拉福、朱利安.西蒙斯(台灣出版過他的知名推理評論書《血腥謀殺》,漫遊者出版)、H. R. F. 基亭等名評論家的見解,並透過店長受限的語文能力僅從有英語版本的作品選起。或許就是受如此浪漫又務實的編輯選書觀點召喚,謀店全盛時期計有破萬會員支持(這數字肯定教現在的出版人羨慕不已),也讓還在念書當學生的我無意間於心底埋入一顆靜待萌發抽芽的種子,幾年後因緣際會踏入出版圈,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編輯工作慣用的準則之一。

  

詹宏志先生為「謀殺專門店」選取的《三口棺材》(2001/2)一書,幸未絕版品圖為臉譜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小說封面(圖片:臉譜出版社提供)

  

寫到這裡,請容我岔題講一段印象深刻的往事。

當兵退伍之後,我進入臉譜出版工作。身為社會新鮮人且身懷新鮮的肝,對職場的一切充滿好奇,尤其以忠實推理迷的身分進入專出推理小說的出版社(這是誤解,臉譜不只出推理小說,但對多數推理迷而言,那就代表一切了),第一個星期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興奮莫名。「這是總編輯唐諾的導讀手稿」、「那是下個月即將出版新書的二校稿」、「等會要討論『推理星空』網站的案子喔」、「書架上那排是正在評估的原文小說」,進到辦公區域偏遠的一間小會議室開會時,我有一半的心思飄蕩在環堵三面牆的書架上,其中幾層整齊擺放著古典黃金時期平裝版原文小說,會議一結束便迫不及待問同事:「這些書可以翻閱嗎?」眼角餘光才瞥見對方的頭有往下點的傾向,還沒得到允許的回應,我的手就往前伸去了。

我抽出一本約翰.狄克森.卡爾的《三口棺材》原文書,眼睛迎來亮白的紙色,指尖傳來平滑的觸感,宛如新書一般完好,書名頁卻懸著不大不小三個手寫中文字──詹宏志。這時,耳邊傳來同事帶著笑意的說話聲:「那些都是詹先生的藏書,你們推理迷的最愛。這間小會議室,詹先生常來閉門寫作,『謀殺專門店』的導讀就是在這裡寫的。」頓時升起闖進某個聖域的雞皮疙瘩感。

那週的冒險還沒結束。記得是隔天還是再過一天,主編發派給我一份書稿,要我試著對原文編校,桌面書架上遍尋不著原文書,主編說:「可能在總編的辦公室裡。」

 

詹宏志先生為「謀殺專門店」選取的《鍍金人》(2000/1)曾在當時推理迷圈中引發討論(林斯諺提供)

 

那天總編不在辦公室,我戰戰兢兢地先敲門再轉動門把進入,撲面而來的是煙味、紙張味和散亂堆疊的各種書籍:宮部美幸的日文小說、不同版本的昆恩原文書、上面貼有蘋果圖案貼紙的運動類書、好幾本經典必讀的推理評論集,塞在牆角的那落則是⋯⋯我忘記窩在房間裡翻讀了多少與多久,直到主編一張擔心我被書壓趴昏厥的面孔從門口探進來,才想起自己來這兒的原因。

從那天起,我知道自己的閱讀方式改變了,保留身為讀者隨興取捨的樣態外,拚命維持一種始終不夠的飢渴感:讀不夠多、理解不夠深、不夠清楚市場的需求、挖掘不夠讓人喜歡這個故事的各種理由。手上這本書可能是有口皆碑的經典,是眾出版社爭搶的近期暢銷大作,是還不知道台灣讀者會不會喜歡的新穎題材,是書店通路看了皺眉、壓根沒興趣給資源宣傳曝光的票房毒藥云云,而我必須依過往的經驗加上勇於變化的嘗試,和整個工作團隊合力想出「我想看看這本書在講什麼」的翻閱理由。就算離開編輯台三年多,這個想法與手感我依然維持著,轉移到像是電台節目的製播,以及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臉書推理社團經營──拜網路社交平台之賜,這可是進一步窺探使用者行為與偏好的新世界、精確理解目標受眾的新場域,一個有感染性傳播力的話題是如何炸開的?一個好故事能用多少方式找出閱讀她的千百種好理由?

噢噢對了,相信大家還沒忘記文前提及謀店選書《鍍金人》一事吧?相隔二十二年回顧詹先生的選書說法,斯諺倒是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並推了入坑卡爾小說的動人說法──欲知詳情,加入社團參與討論就知道囉。

  

  

example
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