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胡金銓:武俠宗師的遠去落寞身影

2022-10-09  吳文智 

胡金銓導演示範武俠招式動作(劇照:華映提供)

 

片長近四小時的《大俠胡金銓》是很奇妙的上、下集紀錄片,〈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各自成篇,既是可以分開觀賞的獨立作品,兩者串聯後,又可看見一位武俠片宗師曾經叱吒江湖、但最後卻失意漂泊的落寞身影。

如同武俠小說是華人文學極為獨特的作品類型,武俠片也是華人電影非常獨特的片種類型。現代觀眾或許已習慣「俠客/俠女」充滿意境、帥氣出現在影視作品的「江湖」或「武林」,也熟悉2000年李安《臥虎藏龍》揚威歐美、創下驚人票房的事蹟,但是,真正第一位讓武俠片揚威國際影壇、改變近代武俠片美學的華人電影宗師,各方公認那絕對是1975年《俠女》獲得坎城最高技術評審團大獎的導演──胡金銓。

 

胡金銓執導的《俠女》2015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百大不朽電影」之一(劇照:華映提供)

 

《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分析武俠片與動作片數十年間的發展過程,詳述導演胡金銓何以開宗立派、電影《龍門客棧》與《俠女》又為何是經典,並且成為後來武俠片效仿之師。(簡單的說,就像星際科幻片早就存在,但導演喬治.盧卡斯橫空出世,打造了太空西部浪漫冒險的典範《星戰》系列。)

其實,第一部曲本質上很像是電影教科書課程或DVD附錄幕後花絮,透過包括演員(石雋、洪金寶、徐楓、鄭佩佩、秦沛)、導演(徐克、吳宇森、王童、許鞍華)、影評人的講評與回憶,幾乎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分析,帶著觀眾了解導演胡金銓在六、七○代土法煉鋼的秘技,創造出俠客詩意江湖的飄逸節奏與光影美學。同時,也對照影壇後輩們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拍出諸如徐克導演《龍門飛甲》、李安導演《臥虎藏龍》、侯孝賢導演《刺客聶隱娘》等作品;當然,對於約略記得當年影史的影迷,還可以看到導演徐克如何師承胡金銓,後來還救火,讓師父掛名《笑傲江湖》,然而胡金銓堅決不承認自己執導的這樁公案,以及,胡導如何從骨子裡深刻影響徐導,甚至《倩女幽魂》裡的寧采臣造型都充滿胡導美學神采······。

 

《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徐克入鏡接受訪談(劇照:華映提供)

 

最有趣的是,透過這兩部紀錄片的時空背景,觀眾其實同時看見整個港台影壇大環境的重心轉變,特別是在香港電影製作快狠準的商業體系下,香港新浪潮作者導演如徐克,青出於藍,「在預算內」掌握了商業片脈動,而藝術家個性的導演胡金銓卻因為「預算高漲」,後來的作品又空有意境但票房不盡如人意,而得不到金主青睞,這似乎也預言了港台電影在未來終將走上截然不同的兩條路。

 

演出《龍門客棧》而成名的石雋,重返電影拍攝現場(劇照:華映提供)

 

台灣電影的不盡人意與悲情,同樣反映並呈現在導演胡金銓身上,〈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看似細數他年輕時的各種才華洋溢,其實後來成為胡導有如遲暮英雄、頹唐落魄的殘忍對照,特別是他一生失根漂泊,從小跟隨國軍,從北京逃難台灣、又從香港去到美國,年老後,當沒電影可拍時,也只能在港、台、美,尋找各種拍片企劃的可能性;正所謂「美人最怕遲暮,英雄最怕白頭」。

 

1967年上映的《龍門客棧》(劇照:華映提供)

 

當胡導好不容易終於在好萊塢尋找到機會,準備拍攝他籌備多年的《華工血淚史》,竟然又因為回台灣做心臟手術而「功虧一簣」(深受影響的吳宇森導演後來也一直想拍攝這部片卻拍不成,大概被詛咒了)。點滴累績的悲劇形象,都不禁讓我聯想起演員孫越詮釋抗戰老兵流落台灣的時不我予,有如虯髯客與紅拂女般,最後只有忘年紅顏同行。(本片觸及胡導兩段感情頗令人意外,只可惜除了前妻,未能訪到忘年紅顏······。)

 

example
永遠的大俠胡金銓(照片由華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