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希拉蕊不只出版個人回憶錄,Covid期間還與知名犯罪推理作家露意絲.佩妮合作,跨界寫作推理小說,(圖為2014年,希拉蕊在書店簽名回憶錄《抉擇》〔Hard Choices〕,與書店主人合照;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
很抱歉,我的諸多好友,這次又要曝光和其中幾位的對話內容,藉此推薦優秀精采的作家作品,以及幾則我老了之後可能就會忘光光的出版趣聞。這回要被我出賣的是友人D(之前約莫已經提過三個人,所以用第四個英文字母代稱),某天用Line還是messenger敲我問道:「希拉蕊.柯林頓寫推理小說?真的假的啊?」
對,我沒聽錯你也沒看錯,就是那位希拉蕊.克林頓,七年前的2016代表民主黨跟共和黨的唐納.川普競逐美國總統大位(直到去年九月,仍有媒體問她有沒有意瞄準2024大選?她迅速且堅決地回應:「沒有!」),在此之前她是歐巴馬第一任內閣的國務卿(2009~2013),更早則以美國第一夫人身分為人熟知(丈夫是第四十二任總統比爾.柯林頓),在《恐懼境界》出版之後獲得了最新頭銜:政治驚悚小說家。
我大概可以理解並想像友人D是以一種不可置信、強烈懷疑的口吻提問(雖然D是打字傳訊),畢竟不久前台灣政壇才熱熱鬧鬧揭發討論過政治人物的學歷純度、發表論文的水準高低,因此很可能認為這是出版社吹捧誇大的行銷宣傳詞,企圖攫取讀者的眼球,差一點就涉嫌廣告不實──噢噢,請先別急著下定論,《恐懼境界》一書並非希拉蕊自個兒唱獨腳戲,乃是這位退而不休的政壇要角與他人合寫的共同創作,另一位執筆者是絕對能讓人放一百二十個心的大師級人物,我喜愛的加拿大作家露意絲.佩妮。
且讓時光倒流回到三年前,Covid-19疫情剛剛爆發、沒人曉得接下來會怎麼發展的2020年春天,人在蒙特婁北方的湖畔小屋棲身避疫的露意絲.佩妮,正戰戰兢兢地邊吃雷根糖邊打電話給自己的文學經紀人大衛.格納特。2005年以47歲大齡出道的佩妮(原本在加拿大廣播公司吃新聞記者飯),早已是蜚聲國際的犯罪推理作家,以魁北克省警署凶殺組督察長亞蒙.葛馬許為主角的「三松村系列」(臉譜曾出過前兩集:《風和日麗謀殺案》與《聖誕快樂謀殺案》),為她拿下合計七座阿嘉莎獎、六座安東尼獎、兩座麥卡維帝獎、兩座戴利斯獎、兩座巴瑞獎與新血匕首獎等這般傲視群倫的輝煌成績(就算各位不太清楚這些獎項的來歷,在2005~2017年間用十二部作品拿下以上殊榮,就知道她到底有多厲害!),她如此謹慎地撥號聯繫並非緣自拖欠稿債而心懷愧疚或是擔心染疫而緊張不安,只因為此前收到經紀人傳來一段沒頭沒腦的訊息:「我想跟妳談一件事」──最終,謎底揭曉,經紀人在電話中口氣冷靜地問剛寫完新作、正處於休息空檔的佩妮:「妳想不想和希拉蕊.柯林頓合作,寫一部政治驚悚小說?」
獲獎無數的犯罪推理作家露意絲.佩妮,兩本著作Still Life(2005)、Dead Cold(2007)的繁體中文版(均已絕版,圖片來源:臉譜出版)
「蛤?」佩妮的反應非常直白。而且前後還蛤了兩次。
乍聽之下你可能會以為這個合寫小說的點子或邀約出自希拉蕊,其實幕後黑手是任職出版商Simon & Schuster高層的史帝夫.魯賓,他在2018年湊合過比爾.柯林頓與暢銷作家詹姆斯.派特森合寫《失蹤的總統》(在此採用簡體中文版的譯名,此書台灣沒出版;2021年兩人再接再厲推出續集The President's Daughter)掀起討論熱潮後,這次把腦筋動到另一位柯林頓身上(下回會向兩夫妻的女兒雀兒喜邀約嗎?咱們繼續看下去······)。希拉蕊原本就是佩妮的書迷,兩人串起的友誼建立在希拉蕊的知心密友貝琪身上,這奇妙的情緣後來更進一步轉移到作品本身,成為潛藏其中極具意義的情感線──
回頭來講最表層,兩位合寫者最能勾起讀者好奇的部分。故事主線取自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期間,最令她擔憂、不願成真的噩夢之一,它關乎美國自身的利益與國家安全、關乎全球和平秩序與民主價值的維繫、關乎性命消殞地球覆亡的極端恐懼,透過新上任的女性國務卿及其信任(當然少不了猜疑誰可能是內鬼的橋段)的團隊著手調查。這種貼近政治國安的親暱視角,我想多數讀者能合理認定這理當是希拉蕊的親身體驗,頗有窺探內幕的閱讀樂趣(雖然比爾.柯林頓在閱讀初稿時曾對部分情節有感而發地說:「總統不太可能做這種事······」是哪種事咧?兩位作者並沒有明講)。佩妮在書末「銘謝辭」中的自陳則可看出,她對角色性格的塑造與彼此間的情感交流多有來歷也耗盡心思,讓這部驚悚推理小說不會淪為單薄的追趕跑跳碰紙上動作片。從我個人閱畢全書的理解來看,這位前國務卿絕非沽名釣譽插花跑龍套來著,但也像文學小說史上諸多長期合作或單本完結的合寫者一般,很難用誰花了多少力氣來分別評價個人的付出和成就,畢竟作品好不好看精不精采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延伸一談,歷史上還有哪些具「真本事」跨界寫推理小說的名人呢?我首先想到的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在獲得這文學界至高榮譽的前三年,他差點為一場沒能贏下首獎的徵文活動淪起拳頭去揍人。
時間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6年,《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主辦了一場短篇推理小說競賽,由推理評論家霍華.海克拉夫、福爾摩斯研究者克里斯多福.莫利、以及作家艾勒里.昆恩(這是一對名為佛列德瑞克.丹奈與曼佛瑞.李的表兄弟搭檔使用的筆名,創造了與作者同名同姓的偵探在《羅馬帽子的祕密》首次登場即大放異彩,後來創辦雜誌戮力提攜後輩,是推理史上超重量級人物)擔任評審。福克納光是以〈An Error in Chemistry〉參賽入圍最終決選就已經掀起熱議,他在1930年代便憑藉《聲音與憤怒》、《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積累出高度的文學聲望,當比賽結果揭曉,宣布首獎得主是曼利.韋德.威爾曼而不是自己時,晚宴上略帶酒意的福克納顯得非常沮喪,同時握起了拳頭朝威爾曼靠近──
且慢!在福克納的鐵拳揮出去之前,值得花些篇幅來介紹一下得主(也可能是下一秒的苦主)威爾曼。他可不是什麼無名小卒,雖然當時在文壇聲量與威望上遠不及福克納,但威爾曼在「廉價雜誌」盛行的通俗小說領域中可是個響叮噹人物,科幻、奇幻、偵探、歷史、恐怖、西部等類型皆有涉獵,還參與過漫畫《驚奇隊長》、《閃靈俠》的故事創作,因而在這場短篇推理競賽中展現了更純熟的技巧,以一位美國原住民偵探角色鋪陳的故事〈A Star for Warrior〉獲得青睞。據說心有不甘的福克納原本想藉酒裝瘋大鬧一番,當靠近威爾曼之後才見識到這位仁兄在大學時期打橄欖球練成的高壯體格,便老實鬆開拳頭,悻悻然去領他第二名的五百美元獎金了······
聊完外國的例子,最後談談我入行出版業時的總編輯,唐諾以筆名「馬波」(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系列名探之一的姓氏)所寫的《芥末黃殺人事件》。唐諾在麥田策畫「M&C推理傑作」、「卜洛克作品集」之前的1992年,已經在時報文化的「紅小說」書系發表這個帶點幽默、後設、掉書袋、洩漏部分克莉絲蒂推理小說情節的查案遊戲,尤其日後看到他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談論犯罪與偵探的切入角度,確實會浮現「原來您也寫推理小說」的特殊興味──身為讀者的我會兩相對照,就像閱讀寫科幻(機器人)推理的以撒.艾西莫夫、從武俠世界跨足推理類型的溫瑞安、將法醫人類學知識轉化成謀殺犯罪故事的比爾.巴斯和上野正彥······個個都是有硬底子真本事的創作者,值得大家找來好好一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