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植物書寫生命故事──《不知道的都叫樹》

2023-08-15  金多誠  會員限定 

《不知道的都叫樹》作者古碧玲在豐珠中學暢談植物如何影響她的生命(圖片來源:豐珠中學)

 

6月底,資深媒體人、作家古碧玲從陽光火燙的台北市來到微涼的雞母嶺,與豐珠中學豐小妹與學校老師們分享新書《不知道的都叫樹》,這是洪建全基金會第二年贊助、支持豐珠中學「山丘書聲.閱光饗宴」閱讀計畫,經過2022年一整年五本書的深讀、五場作家的閱讀分享,閱讀已成為豐小妹們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與作家面對面之前,豐珠中學蕭學勇老師已經引導同學們將書中提到的植物和她們的生命記憶做了連結,同學們帶著既有點熟悉卻又陌生的好奇心齊集課堂,開心的迎接這一場植物與人生故事相遇的演講。

主持人是喜歡幫忙照顧學校小花園的豐小妹,她一開場就引起同學的共鳴也帶出了書的重點:「我常在學校看到很多植物,都不大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反正都叫樹就好了,其實植物沒有那麼簡單。關於植物,古老師有說不完的故事,她在日常生活中常和植物們相處,也為植物拍照、畫圖,這些內容都收錄在《不知道的都叫樹》裡。」

她又以簡潔的兩句話介紹了作者的特質:「古老師有三好一怕,三好是好美、好奇和好勝,一怕是怕無聊;生活重心是三物一術,三物是食物、植物、讀物,一術是藝術。」風趣的介紹,引來同學們的笑聲。

正式演講前古碧玲指著教室裡的幾幅掛畫,一一說出畫中的植物名稱:「這一幅裡的白頭翁我在書裡有寫到、這是百子蓮又叫做彼得潘、這是黑種草。另外後面牆上這幅畫裡的是海芋,還有這幅畫裡的是稻米······」幾幅同學們習以為常的掛畫似乎頓時有了生氣。

 

植物也可以傳家

本書作者古碧玲先帶著同學回想看到植物時的心情轉換:「即使心情再不好,妳們看到花開、看到植物會不會很開心?」同學們全數點頭同意,她更進一步提醒同學常常到校園走走,觀察植物的葉子,有機會也可以用顯微鏡或上網看看種子的圖片。她一邊展示著種子的圖片,一邊鼓勵同學:「從來就沒有兩片葉子、兩顆種子是一模一樣的,如同妳們每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生命裡,總有一些黑暗期,當你認識到自己的特別時,就可以離開那些黑暗期,慢慢趨向光。」

很多人都以為古碧玲很愛植物就一定很會種植物,她幽默的說:「其實不然,我也會把植物種死!」但,她將植物的生與死視為自然循環,用她的方式去珍惜:「很多花是一年生的,過了開花期就會死。種子會掉在花盆裡,第二年就又冒出來。因此,如果一年生的花死了,我通常不會把那個花盆丟掉,也不會挖掉,拿去種別的植物,我會再等待第二年的花期!我有一盆薑荷花就是這樣,本來去年整個死在花盆裡,沒想到今年葉子冒出來,又開了兩朵花,這就是生命的循環。」

關於一棵植物的生命是否能長存與延續,古碧玲指著一幅她畫的胭脂蟲色的孤挺花,細說了一個「植物傳家」的故事:「2020年、2021年疫情期間,我們幾乎都待在家裡,不太能出門。我用這段時間畫了很多幅植物的畫,放在網路上。一位陶藝家收藏了這幅畫,放在工作臺前。那位陶藝家透露:『畫裡的孤挺花跟我奶奶留給我的一株完全一樣,對我有特別的意義。』50年前,她奶奶千里迢迢從國外帶回來的孤挺花,至今還活著,今年也開花了。」這個故事說明了,植物確實能作為一個家族的傳承!

 

用植物連結生命記憶

「多數人用食物連結記憶,我自己則是用植物回味哪一年到哪裡、跟誰一起。」這也是《不知道的都叫樹》這本書的特殊之處,書出版之後,很多朋友與讀者都認為古碧玲是懂得欣賞生活的美好,才書寫這本書。但對她來說,《不知道的都叫樹》卻是「叛逆之書」!

她先是感性說起與植物結緣的淵源:「我們家以前有個小庭院,是座自然風格的小庭院,養成了我親近植物的癖好。」家裡有5個兄弟姊妹,唯獨她對植物特別有興趣,常常蹲在小院落裡,興味盎然的四處探險。對小小年紀的她來說,院落就像是引她進入植物世界的渡船頭,而母親就是為她指點迷津的舵手。至今,種植、整理植物時,古碧玲仍喜歡直接翻攪泥土,她說:「那是自懂事以來,家裡從不乏植物養成的習性。」

當大多數人都以康乃馨為母親花時,她心中認定的母親花卻是梔子花。她回憶:「家裡孩子多,媽媽很忙,我很少有機會跟媽媽單獨相處,可是有一次我媽媽就只帶我一個人,去我外公工作的新竹衛生所。整個所裡的山坡種滿了梔子花。媽媽帶我去採梔子花,採了滿滿一籃呢!那天我好像是『獨生女』!」那天母親還教她吃蛇莓,走過墳墓邊,母親說了句讓她終身難忘的話:「墳墓堆的蛇莓長的最好,我們小時候都吃得好高興。」從此梔子花烙印在她生命中,有著無可取代的意義。

 

在可能變壞的的青春歲月,有人用植物接住了她

在古碧玲人生遇到難題的時候,為什麼植物對她有特殊的意義呢?為什麼又說這本書是「叛逆之書」呢?同學們滿心好奇著古碧玲在與她們相當的年齡時,到底有多叛逆?

「我在念幼稚園的時候,就會翹課,不做別的,就是去看植物!」到了小學更變本加厲,那時候家住永和,是香花產業的盛地,香花就是梔子花,在上學途中,只要聞到花香,就會直接走進梔子花園,東聞聞西聞聞,一個小時就過了,當然是「大」遲到。

這位為了親近植物,可以「忘記」上學時間的孩子,進了私立國中,學校管得嚴,又覺得課業很無趣,創下了不少叛逆紀錄。初進學校時按照規定住校,曾經因為週日到同學家複習功課,沒有通知父母而被學校視為擅離校園,結果被記了一個大過;之後,又因為發現食堂裡大鍋飯裡有蟑螂,驚叫出聲,被舍監修女厲聲制止,還要扭送到訓導處,過程中,她氣的甩開修女的手,又得到一個大過!這兩支大過徹底激出了古碧玲的反骨。

還有一次是因為買了打薄刀,把學校規定的像西瓜皮的髮型,打薄設計成新樣式,同學們都很驚豔,她乾脆一起幫大家完成俏麗髮型,這樣又換來了兩個小過。當然,「翹課」還是她免不了的叛逆。國三那年覺得學校超級無聊,因為喜歡看電影和閱讀,就常和幾個要好的同學翹課去西門町、公館東南亞戲院看電影,順便在西門町吃蜜豆冰、楊桃冰······,要不就是去現在已經改建成大安森林公園的「國際學舍」買很多課外書,琦君的作品就是她常買的。

這樣一個幾乎已經被當成「不良少女」、被爸媽認為很有可能變壞的古碧玲,卻常在走上歧路之前打住了,古碧玲回頭看,似乎覺不可思議,但細想卻充滿感激:「是植物無形之中扮演煞車的角色!」最鮮明的記憶是在國三拚聯考時,收到的第一顆禮物──巴西鐵樹。那時的她住在家裡,父親找了自己的彭姓老同學幫她補習數學,每週去那位叔叔家上課兩次,同時嬸嬸也招呼她一起吃晚餐。

一天,彭叔叔端出一顆約20至30公分高的植物,慎重地說:「這是巴西鐵樹,很珍貴的。」一時之間,她也想不通那句「很珍貴」是指什麼?是因為自己功課進步了還是變乖了?她小心翼翼地捧著這顆巴西鐵樹回家,覺得自己被託付了重任。那是她第一次開始養植物。雖然當時不懂得照養巴西鐵樹的正確方法,最後也因為水澆太多,竟爛根了,但是天生喜歡植物的古碧玲卻沒有因此遠離植物,她仍然喜歡植物、繼續種植物至今。

談到這一段記憶,古碧玲充滿感激的說:「在我好像快變壞的時候,有人『接住了我』,這位叔叔送我這棵植物,讓我覺得他可以交代我做事情,我是一個可以負責任的人。這個很重要,因為有人接住我,讓我有機會變成我現在的樣子······人生當中有些人把你拉住、接住你,讓你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會不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我不知道,但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豐小妹們聚精會神地聽著,隨著古碧玲生動的敘述,彷彿一起經歷了那段充滿樂趣又驚險的青春歲月。

 

生動的故事搭配作者古碧玲所拍攝的照片,引起現場同學熱烈迴響(圖片來源:豐珠中學)

 

為自己尋找可以寄情的喜好

在演講過程中,古碧玲會隨著生動的故事搭配著自己拍的照片、繪畫、插花甚至新娘捧花作品,引起同學熱烈迴響,紛紛表達讚嘆,直說「好有質感啊!」古碧玲也鼓勵同學們隨時提問、與她互動,整場演講氣氛顯得十分熱絡。在此同時,古碧玲也會適時穿插科普知識、人文感懷、植物在飲食上的應用,豐富了分享的內涵。

說到植物也可以傳家時,古碧玲就談到世界是最長壽的植物是美國紅杉,有9千多歲,被稱為世界爺;台灣的神木大多是紅檜或扁柏,很多神木是中空的,因為被藕朽菌蛀掉了,但只要樹幹沒有環狀剝掉,還是可以傳送營養,繼續存活。

說到自己小學翹課去看梔子花時,古碧玲說起梔子花在食物上的運用:「梔子花又叫黃枝花,黃色粉粿就是用黃枝花的種子去染的,大大的黃色豆干、日式便當的醃黃蘿蔔也是用梔子花種子去染的。」

在欣賞一張洋桔梗照片時,古碧玲說:「我通常不買進口的植物,可是看到藍自日本的桔梗就會買。」原因是,2011年日本福島311大地震之後,本來人都疏散、離開了。2017年3月疏散令解除,要把人找回來,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怎麼活下來?後來,農業從業人員就在福島種植桔梗,因為品質優良,甚至創下植徑16公分的紀錄,受到全日本各地的關注。洋桔梗養活了那個地方的人,特別是老人家、小孩。這個充滿溫暖勵志的真實故事,讓豐小妹們深受感動。

此時,豐小妹也紛紛將自己閱讀《不知道的都叫樹》的收穫與感想與全班分享。對於學校本就在山區的豐小妹來說,原本在生活中就習慣看到樹木花草,如今,《不知道的都叫樹》吸引她們進入更多元豐富的植物世界,讓原本就喜歡植物的人,更願意深度觀察、靜心欣賞,甚至會體會到無論是珍貴的或是路邊常見的植物,都需要好好愛護。

也有同學分享因為看到書中的描述,讓本來收藏在心裡深處的記憶也被喚醒了,有同學看到書裡〈前進吧!洛神花〉那一篇,想起小時候外婆親手調製的洛神花茶的酸甜滋味;看到〈到底是誰先開始吃破布子?〉懷念起阿嬤用親手做的破布子蒸魚的美味;讀到〈母親花,梔子花〉裡的小小年紀的作者跟著母親採滿一整籃梔子花故事,就想下一個母親節自己也要送梔子花,並且分享書裡動人的故事······,更有一位同學因為太喜歡紫色,拿到書就從目錄裡找出〈此紫只應天上有,蝶豆花〉細讀,還戲稱自己與古碧玲一樣,都是「痴紫」之人!

最後,古碧玲以勉勵與期許回應了豐小妹的分享:「妳們可以開始找一樣自己很喜歡、有生命的東西,跟它產生關係,不管是賞鳥、或者是種菜······都是可以的。人生也許會有很不愉快的時候,那個妳喜歡的東西,會讓你轉移注意。我寄情的東西就是植物,妳們一定也可以找到!」

 

 

example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寫給植物的真摯情書:《不知道的都叫樹》(圖片來源: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