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台灣人讀什麼?70年代的編輯/出版人編輯/出版什麼樣的書呢?
1970年代是動盪年代,延續1960年代,女性、非裔美國人、男同戀(gay)、女同戀(lesbian)等邊緣化的人們尋求他們的自由與平等。
1972年9月創刊的《書評書目》,刊載「兩月新書」書訊,在當時「著作財產權」觀念不明確的時空背景下,強調:
「我們開闢兩月新書專欄,主要是希望讀者知道最近有什麼新書出版。出書,在印刷業發達的今天,已不算是一件新聞,然而,任何新書出版,只要不是盜印、抄襲或強迫出書,我們認為仍然值得向大家介紹,遺憾的是,一般的傳播工具,特別是熱門的電視和報紙,都絕少有園地,刊佈新書出版的消息,即使是文教新聞,報導的也多半是影歌星的生活動態,本刊篇幅雖也有限,卻願意大量刊登新書出版的消息,除主動請人撰寫,也歡迎出版社、書店和作者個人提供資料,不過我們要聲明的是,「兩月新書」是一塊介紹新書的園地,只要說明是一本何種性質的書,作(譯者)是誰,出版處所、年月,以及定價。我們這一個專欄的重點是放在客觀的報導而儘量避免主觀的批評。還有,我們要再三強調,盜印、抄襲、、強迫出書……所有不按正當法律手續出版的書籍恕不介紹。」
書訊中,夏濟安、顏元叔、陳世驤、劉慕沙、遠藤周作、於梨華、楊青矗,感覺是比較被記得的名字。
彭歌《K先生去釣魚》是原載《民生報》、香港《小說報》的作品,書訊中特別提到其中一個中篇〈K先生去釣魚〉的刊登時期,「當時正是美國總統尼克森前往中國大陸訪問的時候」。
書訊推廣池秋子(生於大正時期,曾是芥川賞的候補作家)《愛的表現》:「在愛的路上,有許多波折和陷阱,許多困擾和不安。」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遠藤周作的《沉默》,當時的書封看起來好西方,書訊說:「書中的英雄,由他的書信以及他的心聲,反映出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在人類受到如此重大的痛苦的時候,上帝仍然是沉默的呢?」「殉道者視死如歸,難道真有那無災無難的天堂?」
為什麼主要賜給我們這麼大的痛苦呢?
神為什麼在把一切奉獻給自己的信徒面前,還沉默著呢
我在海可怕的寂靜背後,感受到神的沉默──神對人們的悲歎聲仍然無動於衷……
還有《小城風雨續集》(林白出版社),會出續集,顯然很賣,賣點可能是:「在本書裡作者藉許多人物刻劃出愛的痴迷,恨的愚妄,年輕人的夢幻與歸心,老年人的固執與空虛,以及理想與現實的衝,文明交替所引起的失落等等。」
也載入了「工人作家」楊青矗的《妻與妻》短篇小說集,重點在於「兩妻爭夫」(〈醋與醋〉)、強烈對比的〈低等人〉與〈上等人〉,還有寫「少女懷春心理的〈在室女〉。
一篇故紙堆中的書訊,可能透露了從前人曾經關注的故事與題材,或與我(們)曾經同處(或錯過)一個時空下的作家,他們未曾光輝淡去的故事。
上排由左至右:彭歌《K先生去釣魚》,夏濟安《名家散文選讀》; 下班右左至右:王默人《外鄉》,廣池秋子《愛的表現》,遠藤周作《沉默》
夏濟安的《名家散文選讀》,不只可以讀到夏濟安譯筆,書的封面設計是蔡浩泉,香港才女亦舒(倪匡的親妹)的第一任先生。亦舒在香港發光發熱的時間,台灣正流行瓊瑤阿姨的羅曼史小說。(陸劇《我的前半生》改編自亦舒原著)。
70年代流行
❶ 台灣素人畫家洪通1972年嶄露頭角。
❷ 日本的地下文化/東西交融/東京的「暗之美感」/前衛文化與野性之美
❸ 榮登1972/7~12《The 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是理查.巴哈(Richard Bach)的《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A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