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出版業的最高峰,到如今行業產值只剩下腰斬的一百九十億,一半的書消失在市場,如果考慮到通膨數字,失去讀者的書應該比一半多更多(示意圖,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

 

文化部聘任的獨立書店訪視員在自己的臉書發文,述說自己為何不太踏入書店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已經不再買書了······一句話惹怒了眾鄉民,大家群起砲轟,連文化部都快刀止血宣布即刻停止職務。照例本文談的不是這件事的是非曲直,我想談的是書業更核心的本質問題。

大家都知道,你看書不買書,作者沒有版稅,出版社也活不下去,最後產業凋亡,你也就沒有書可以看。

聽起來邏輯嚴謹,講的人也義正詞嚴,但現實是什麼?現實是從2010年出版業的最高峰,到如今行業產值只剩下腰斬的一百九十億,一半的書消失在市場,如果考慮到通膨數字,失去讀者的書應該比一半多更多。

現在有人公然說他不買書,你好歹有個可以發洩的對象,而造成超過一半的書失去讀者的兇手呢?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甚至也沒有人知道整件事是怎樣發生的;我們只知道出版就是越來越難經營,暢銷書越來越難遇到,首刷發行量越來越難攤平日益昂貴的印前製作成本。

作為在行業中的一員三十幾年,我唯一獲得的教訓是,碰到任何困難都不要抱怨,抱怨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讓你更生氣。

事實上這十幾年來我們每個人都變得更不買書了,我們不買字典百科工具書了(有古哥你不會用嗎?),不買食譜地圖風水算命減肥健身養貓養狗書了(對,你沒聽過古哥嗎?),連羅曼史都買得少了(追網文多爽快)。

風頭上跟著大家討伐真解氣,但你曾經討伐過不買書的你、我和他嗎?討伐不會解決問題,叫人買書也不會。只有認真面對圖書市場就是會不斷下降,找到真正的「兇手」,或者說讀者到底用了什麼系統,什麼服務,什麼檢索解決了他的需求因而放棄了書。

書是作為問題解決方案的角色太過時而敗下陣來,不是誰不買書而衰頹的。行業中的人不要因為大家義憤填膺而感動,那種情緒不會解決問題,不會改變情勢,那只是行業衰退過程中的哀嚎而已。

我們要想的事情是,忘記你是做書的人吧,你是解決讀者需求的人,從解決需求出發,你才會發現無數公司早就發展出取代紙書的需求解決方案,只不過他們可能掛著網路公司、遊戲公司、食品公司的名稱,以至於你看著真正的競爭對手就在眼前,而你興高采烈地使用那些服務,一點都不顧惜其實正是他們摧毀了一半的圖書市場;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自己毀了市場。

但你會怨古哥嗎?不會,你會擁抱它。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的處境。市場被更親切、更有效的服務所收納,舊的服務消亡在不知不覺中。抱怨、討伐什麼的都是無效的。

書像舊情人,「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情感是人性,但它擋不住你還是擁抱了新情人。

想想舊情人和新情人之間有何異同,答案才會是行業中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不是去撻伐讀者為何變心。

還有那些每逢討論出版市場衰退,就拿國民不讀書當成起手式的意見,也都是這類只看見讀者拋棄舊情人,卻沒看見我們每個人(對,包括你)都熱情擁抱新情人的愚頑之見。

#R2

 

 

example
書作為解決問題方案的角色,需面對google檢索等強大競爭者(示意圖: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