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東西就這樣一點一點消失,消失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去。」(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喜歡的東西就這樣一點一點消失,消失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去。」《東京日日2》裡漫畫家長作這段話猛地打到我。
無論一路多麼珍惜,你我都抱著所謂「成長的珍寶」變成了大人,但中年後才發現懷中的寶貝會逐個消失。有如《蒼鷺與少年》裡霍爾最後只能給主角到現世的小石頭。
就只剩下手中的這支筆了啊。其他一切多半是因為生存而換來的,但對自己那點喜歡的認知,多半是因這支筆曾帶自己去了很多「遠方」。然如果有一日畫筆跑不動了怎麼辦?
書中曾走紅的漫畫家長作身軀因過勞與酒精開始腫脹,作品也失去往日靈光。中年的困頓提醒他已是後半場,但「那支筆」不能停,因那是不一樣的「長作」。是想嘗試生命還能走多遠的「長作」。
這本書不僅在講出版現況、愛書人的心情、中年危機,也在講一個人的信念。
妙的是它描繪信念的關鍵一幕是張空景(松本大洋的長鏡頭常交雜著抽象與真實)。主人翁鹽澤(資深漫畫編輯)手中的傘被大風吹走,忽地飄到長街深處,讓他突然知道自己不能放手的是什麼,因被吹走的那把大傘就是他。
自身命運可以隨波逐流,但總有一點堅持。
曾閱讀或創作的人,會發現真實人生才是夏蟬。但有了筆的生命是打開寶盒,內有一層又一層地道帶你到地下走去。那裡有真正閃亮的生命原石,創作的人都是開挖內心寶藏的礦工。但死在過程的人是多數,像是知更鳥一開始就不為什麼原因而唱,只是生機使然。
我記得曾有人說:「在這書市的黃昏中,曾經被書給拯救過的人,是不會放棄閱讀的。」
閱讀是曾有人從遙遠的時空幫了你度過內心風暴。且因只有你獨自在颱風眼中,往往在還來不及探尋作者是誰時,他就從「遠方」穩穩地接住了你。
松本大洋的漫畫《東京日日》就是在描述這樣一群人──曾經被漫畫接住的人。他從一退休的編輯開始描述,漫畫圈再也不是《重版出來》的熱血語境。
平頭編輯承受這異境時空:心愛的東西即將消失的命運。但將漫畫成綑打包後又不捨得送,同時看到曾欣賞的作者創的靈光消失後。他這把黑傘雖有其宿命,世態已是難測。但所愛的不能失去。
我幾乎也聽到自己回應鹽澤的低語:「我們不能失去愛它的能力。」
於是《東京日日》前兩集有非常震撼我的故事,類似瓶中船的大浪震撼。一個沒靈感卻得反覆死線的漫畫家。在見到編輯鹽澤時還很想死,輕蔑地看著這熱情菜鳥,並詛咒自己所愛的事情。但當她看著鹽澤寧可淋雨,也不能讓書稿淋濕的背影。
那份被她視為垃圾的書稿,被一個人緊揣在懷中,她不知為何潸然淚下。
第二集的漫畫家飯島老師不願再與當初鼓勵她的鹽澤合作,選擇了唯商業是問的編輯。後者雖然品味庸俗,但讓她活下來了。一度沒有收入的飯島在商業編輯去除她的個人風格後,反而受到市場的青睞。這原本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沒啥稀奇。
但松本大洋的細膩手法,讓一個成功商業作家出現了卑微的原型。飯島在絕望之際,將自己靈光抹滅而改為市場最愛。過程中像殺了自己一般,承受著高度的屈辱感。某晚力竭地倒在浴室裡,瀕死間聽到電話聲,像生魂出竅一般去接聽,接受市場的指令。另一個自己卻沒有再起身,她也不能確定哪一個是客哪一個是主體。
所愛的是會殺了自己的,她雖死猶生地活下去。讓原本的自己隨著都更要改建的小屋,一起被拆毀。
松本大洋在這章節最後一幕是在廢棄的小樓前,孩童照常經過,日常加速著。記憶終於成了回憶。
松本大洋很會用長鏡頭畫面。書中每個創作者在酒後人散後,都必須要面對自己的孤獨。彷彿那份孤獨原本在聚會裡就與他同在。不是內向或外向人格的問題,是他們的人生為了下一本書而運轉著。
孤獨是培養皿,沒有自轉的孤獨不可能有好作品。
於是已體力衰竭的西岡老師,已半退休,為不用與自己的孤獨對話而感到輕鬆。但他看到鹽澤時,仍然想起靈光降臨的那一刻。
《東京日日2》將靈感降臨的時刻畫了出來。是一頭獨角獸的降臨,年老的西岡老師化身少年與牠走在森林裡,忍不住說:「你的角好美。」少年說他一人走了好久才走到這裡。獨角獸說祂的旅程已持續了一百年,同時不斷地在等待有人看到祂的存在。
靈感不屬於誰,任何人都可能是那少年,祂一直都在,等著有人提煉了自己的心神,偶然地與祂有合而為一。
身體不適合那麼孤獨的字轉,但精神卻是滿滿的歡喜,你可以看到西岡老師夜幕低垂的身心,當時卻有著被燃燒的靈魂。這一刻可以超越了時空,離開了生活的枷鎖,一次次心魂飛翔。雖最後終究會折損了肉身。
人類不是那麼好的載體,但偶有一次,你就情願成為載體。藝術之神只能降臨在那個持續行路的人身上。它收容了風塵僕僕的你,相對於這個並不自由的濁世。
閱讀也是,文字與漫畫都是有條件的收容,只讓敬虔的謙虛者進入樂園。普信人活在茫茫的白噪音中,活成噪音的本身。
獨角獸的出現,讓第二集有了信念的光暈,對照著一漫畫助理,在庸碌中被榨乾,無法定神於書桌如鹿找不到棲息地。在雨中的他的蘋果掉了一地,大雨代替他哭了出來。
為何美是這麼殘酷呢?當人看到不適合俗世的美,他就不適合俗世了。如梵谷與林布蘭特。也是這書中的編輯與漫畫家。
做著不被看好的現今出版業,無論作者還是編輯,第二集也畫到實體書店的困境。他們理智上再清楚不過,但見過「美」的人,仍然是信徒。生命有了主從。
像是知更會飛到被架上十字架殉道的耶穌旁,沒有原因的哼唱,唱著是生命為何。
《東京日日》中的孤獨是近似名著《過於喧囂的孤獨》所訴說的人類終走入良夜後的憤怒與生命嚎叫。日夜在碎紙機中拾荒人類的珠玉、無形的冠冕、片段的清醒,那樣日夜見證美的遺跡,在最髒的地下室裡。
《東京日日》是《過於喧囂的孤獨》的漫畫接力。獨角獸無處不在,但所在之處人跡罕至。因手機中的馴化世界裡不會有,不會有人學會等待。
生命可以枯萎地活者,也可以因一片葉子而重生。日日都是因等待而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