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行,一直有個癖好,每到一個新城市,總要去兩個地方逛逛:書店與(傳統)市場。原因是:
1.兩者都屬五花八門,值得慢慢看慢慢逛。
2.兩者都賣糧食,一是提供精神補給,一則補充肉體養分。
但似乎世俗觀念總覺得市場的喧囂與書店所需要的靜謐格格不入,因此印象所及,除了在東京筑地、大阪黑門、京都錦小路等不算太傳統的市場碰過一兩家新舊書店之外,似乎再也沒有了。──當然,早已足不出亞洲之人,孤陋寡聞,真也沒多少記憶可說就是了。
友人膽大,此時此刻逆風而飛,動手開一家獨立書店,小小的,期望以選書取勝,免不了還有幾張桌椅可坐,咖啡可喝。更重要的是,竟然選在台北最值得逛逛的老市場旁邊,一擊而中我的怪癖,是以店還沒開,便已探班過好幾次。日後估計會常去,家裡好不容易清理出來空間、身上減掉的幾斤肉,怕又都要回來了吧?!
──買書、買菜都得逛,那才是腳踏實地的真愛啊~
仙台舊稱「青葉城」,獨眼龍伊達政宗舊藩。物以海產出名,還有嗯,很會料理牛舌。
牛舌昨晚配酒吃了。今早按慣例,「到一個城市一定要逛市場」,早早去了「仙台人的廚房」,仙台朝市。
不算太大的市場,人也不多,好逛!海產確實多,有些都叫不出名字。另有一尊「仙台四郎」塑像,真實的明治人物,類如遊民,到處晃悠,據說到了哪一商家,該家便大發利市,因此人人歡迎他光臨!過世後,遂有以塑像當招徠,類如招財貓了。
市場走走,到處晃悠。俺係台灣四郎,祝君大發財!
路過市場,雙連文昌宮前的菜攤,竹筍登場,夏日矣。
「要選彎的,身軀彎彎好喫······」擔著竹筍的小販叫賣到了屋前,母親離開長坐繡花的條椅,與鄰居婆媽圍了過去,我也跟著湊熱鬧。母親拿起一隻據說今晨剛挖出的觀音山筍,在我眼前晃了晃說。四五歲的我似懂非懂點了點頭。
那天,母親汆燙煮了一塊三層肉,用筷子確認熟度後串起,入水泡浸了一下,切片上桌,沾「蒜茸醬油」喫;汆煮剩餘的湯水煮筍,外加魚丸,煮了一鍋。她煮得一點不浪費,我們也吃喝得一點不浪費!飯後,我倚著母親,用揀起的剝剩筍尖刺著她的手:「阿母,哇嘎哩注射……會痛未?」(媽媽,我幫妳打針,會不會痛?)母親看著我,笑得燦爛如花。那年她三十初度吧?
──選了幾隻彎彎的竹筍,請店家剝殼,提在手裡,才想著該怎料理?母親便來告訴我了。
日本四季分明,相沿不絕。或許這樣,日本人特別重視「旬」(しゅん),翻譯成中文叫「當令」,台語是「著時」(tio̍h-sî)。初物(はつもの)遂也特別重要,一本寫俳句不可少,講「季題」、「季語」的《歲時記》,按季按月分列的「初物」,多到嚇人。譬如初夏六月的「初鰹」,據說香味新鮮、清新爽口,特別誘人,「江戶子」們當掉老婆也非吃不可!俳人芭蕉入室弟子宝井其角有首俳句寫得好:
紫藤開花了
扳著手指痴痴等
坐食初鰹日
台灣地屬亞熱帶,四季如春,加上現代漁農改良,保鮮技術相對進步,對於歲時物產相對沒那麼講究,「旬」的意思不過「10天」而已。近些年風行「小日子」,講究食材,推崇小農的作物,吃就要吃「著食」,多用些心誰都可以享受到,「窮有窮快活,富有富風流」,這是以古早為師,向上提昇的好事。
路過市場,小農賣竹筍,插了個牌子寫「竹筍快要沒了,要買要快!」,胡亂想起一些事。
回台南探望岳母大人。早晨出門晚,鹹粥已近攤尾,冷矣,不好吃。
信步而行,入鴨母寮市場,偶遇一赤足托缽師父。袋中有零錢,欲捨,師父忙蓋住缽口,「乞食耳,不受金錢。」
「還有這樣的師父!?」急忙問:「買的食物可以嗎?」師父點頭。找到一個攤子買了一個餅兩個粿,兒子自告奮勇送過去給師父。
「師父說什麼嗎?」
「阿彌陀佛,謝謝。」
佛經常見「托缽乞食訖」數字,沒想到緣遇於今日。
阿彌陀佛,謝謝師父。
還是逛市場,金城的東門市場。
許多老先生、老太太帶著自家種的菜,撈捕的魚,在市場外代天府前擺攤,買賣少而聊天多,有人詢價,左右皆熱心幫腔推銷,「好吃啊,這個最好吃了。」
跟阿嬤買了台灣少見的蕃薯籤,以及她自己曬的菜餔,據說煮飯、煮粥加把蕃薯籤「最好吃了」。市場口又買了「紅龜粿」,雖然阿嬤(另一位,金門阿嬤多。)說台灣沒這款的,我更好奇的是,兩次來訪,鈞堯都特別要人載他去買這紅粿,一買且是一大箱,「我爸爸愛吃家鄉味!」他說。──既然有機會,一定要嚐嚐孝心的味道。
看看買買,如今愛逛市場更多於書店,到底向上提昇或向下沈淪呢?又想多了,無罣礙故無有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