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研究甲骨文

2024-12-17  陳穎青(老貓) 

河南安陽,殷墟陵墓(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

 

每次碰到新朋友說起我現在的研究興趣,大家都會好奇追問:為什麼會想要研究甲骨文?

在二〇一二年之前,我沒打算研究甲骨文,甲骨文對我只是一種遙遠的學問,有意思,但跟我無關。

在這之前我出版過瑞典學者林西莉的《漢字的故事》,那是一本用甲骨文回溯華夏文明三千多年前先民生活狀態的文字學經典。我也看過許進雄寫的《中國古代社會》,這本書比起林西莉的書學術氣味更重,但許老師的寫作風格讓我認識了甲骨文研究,跨越天文、地理、考古、人類學的淵博風格。

我甚至還去文山社大修過沈愷老師的甲骨文課程,沈老師對甲骨文熱情洋溢,所有甲骨文字他都記在腦子裡,讓我見識了真正甲骨文專家研究紮根的功力。

但在此之前,甲骨文研究從未進入我的人生選擇,直到二〇一二的下半年,因為家庭因素,我的生涯面臨轉折,我才開始認真思考,真的要退休了嗎?退休後要幹什麼呢?每個碰到退休關口的人永遠都會問,大半輩子為了謀生而壓抑自己的興趣,一旦可以選擇做自己了,我們卻茫然不知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研究甲骨文!」

這個念頭從起初的一個小靈感,逐漸孵化、生根,最後變成支持我接受退休考驗的一大理由。編輯每天跟文字打交道,天生就對文字帶著熱情,我們總是碰到用這個字對不對,用那個字好不好的問題,如果要研究漢字,還有什麼比甲骨文更核心、更關鍵、更從頭開始的呢?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漢字真正的源頭,那裡藏著漢字身世的密碼,不研究甲骨文幾乎就無法解釋漢字演變的歷史。

而且甲骨文足夠難,不會看完幾本書就無書可讀。它夠難,夠麻煩,足夠讓我投注餘生所有精力做研究,不怕幾年以後就沒事可幹(哈)。

此外我私心尚有一個抱負。甲骨文可能是近百年來漢學領域裡面,突破最大,成績最著,但普及卻最少的學問了。

別說一般人對甲骨文所知甚少,即使是中文系學子,對甲骨文也罕有認知,大部分文字學課本對甲骨文完全不加著墨,以至於我們的字源學還停留在說文解字的年代。這對羅振玉、王國維以及董作賓以降諸大師學者在甲骨學上的功績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我希望接下來的人生,能有機會好好敘述這百餘年來甲骨文諸先輩學者研究的成果,讓他們學術的成績不再只鎖在庭院深深的學院高牆;讓普通讀者能夠知曉,甲骨文這門學問不是死板、枯燥,象牙塔中的論文徵引,而是活潑、生動,每個人都能欣賞,也會喜歡的文字解謎故事。

台灣在甲骨文學術史上不但繼承了抗戰前歷次「科學考掘」所得、質量均優的珍貴甲骨片,李濟、董作賓、李孝定等多位學人的研究也成為甲骨學史上經典性的里程碑,甲骨文不但是台灣的資產,也是台灣光榮的標記,不過我們一般人對甲骨文隔閡真是太深了。

原創的學術研究非我所能,但把艱澀的學問,消化成吸引人的知識介紹出來,卻是我略有把握的一點長處。不浪費這個能力,把它用在特別需要的地方。這些就是我為什麼要研究甲骨文的原因了。

 

example
甲骨文拓片(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