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字揪錯之外,編輯作為內容的守門員,還要把關知識的正確(Image via Shutterstock.com)
校對是一種最受輕忽,但一出錯每個人都會看見的工作。即使在理論上最應該重視校對的出版社,我們仍然會看見極大多數編輯對校對抱持著錯誤的觀念──他們常常是態度上非常重視校對,但作為上卻產生相反的效果──這本書我都看五遍了,還有錯字,我能怎麼辦呢?
這就是大部分編輯最常犯的錯誤:一手包辦所有校對。
你不知道校對的方法,當然辛苦半天也是白辛苦啊。
台灣的編輯從上任第一天開始,就被視為校對的專家,他們也自認為自己負有校對的責任,因此自己必須做好校對。但事實上編輯上工之前從未接受過校對訓練(台灣也沒有這類的課程),因此不可能一當上編輯就有校對神來加持,馬上讓一個剛掛上編輯頭銜的人,立刻變身為校對專家。
你不是校對專家,卻把校對工作包在自己身上,這樣校對結果怎麼可能會好呢?你就算看十遍,錯字一樣不會校出來。你第一遍看不出的錯別字,在第十遍一樣也看不出來。
更何況編輯看稿還有其他任務要做,要理解全書以便為章節下標,要衡量前後脈絡以便確定章節順序是否完善,要通讀全書以便定書名、決定行銷定位、寫封面文案,這些事使用的都是不同的大腦功能區。你以為看一遍稿子可以順便校錯別字,一兼二顧特別有效益,你可徹底搞錯了大腦的工作方法。
理解文章和校對文字是兩種大腦,你在思索這本書應該怎樣定位的時候,是沒法分心去關注字裡行間有沒有錯別字的,這兩種事應該用兩種程序,最好是兩種專家擔任。編輯可以擔任前者,校對最好要留給校對的專家。不要以為你神通廣大,有了編輯的頭銜,校對大神就自動附體,校對能力就不學而得,讀一遍就可以完成兩件事。不可能的。
市場上文字校的專家不算少,他們大都是自學而成,或原本在報業黃金時代訓練過,而退役下來的接案者;找接案的校對,他們價格公道,交稿迅速,還能直接在 Word 檔上改錯(你可以設定啟用「追蹤修訂」,以便知道校對者改了哪些地方),效率比你自己或你找的業餘自告奮勇者高效得多。
現在 AI 當紅,我測試過使用 AI 校對。 這牽涉到使用大語言模型時的「提示工程」的技能。如果你只是單純地說幫我校對,你只能得到很糟的成果,該校的不校,不該校的一直改。你得把各種應該思慮的東西都轉化成提示詞,例如你使用的是台灣正體(不然 AI 會把很多正確的正體字換成簡化字,因為在他的訓練資料集裡,簡字佔有的比例超過正體字許多),你要嚴格地抓出錯別字,而且只抓錯別字,不要像改作文那樣修改字詞,而且還得像慈母誘導兒童那樣,請他慢慢來,不要急,一字一句看清楚;同時你最好賦予他一個中文教授的身份,這樣會讓他在回答問題時更重視正確性。
但依照 AI 現有的水準,即使你完整地做成了 AI 校,目前看來仍然無法避免需要再做人工校。因為很多時候文字刻意保持模糊、代用、諧音或自我堅持等非主流用法,若加修改,反而失去作者想表達的文思韻味。
除了文字揪錯之外,編輯作為內容的守門員,還要把關知識的正確。這件事可算成校對的一環;錯別字是文字校,而知識,是知識校。
一本專業書,如果其中的知識是你無法判斷對錯的,那你需要做的事就跟文字校要找文字校的專家一樣,知識校也要找知識校的專家。用專家來判斷書稿中知識的對錯,遠比你自己看稿,遇到有疑問,自己去查證,速度快得多,正確性和抓出問題的效率也高得多。
哪裡有知識校的專家呢?說實話,台灣最不缺的就是各類領域的知識專家了。大專院校從碩士班以上,研究生、博士後,到各級老師都是你可以諮詢請益的對象。
知識校對很多業內人來說,叫做「審訂」。但審訂可以有一個程序上的優化方法,就是碰到特定領域的翻譯書時,你可以先幫譯者找知識專家做翻譯顧問,讓譯者有知識上的疑難就先找顧問解決。這樣比起事後審,代價小得多(審訂不要把老師當成改稿員,這是新手編輯常犯的錯誤)。
最後,除了錯別字、知識正確性之外,還有一項議題是台灣極少出版社會討論的,那就是事實查核。
事實查核算不算在校對範圍呢?我沒看過誰在討論這個事,我們就把他算在校對好了,畢竟他們都是對內容正確性的把關。
出版社有責任查證,一,作者的身分是否虛報;二,著作的由來是否誤導;三,作品內容是否經過事實檢核。
作者的身分會牽涉內容的可靠性,例如你沒上過船就開始寫海上冒險生涯。很多特殊領域體驗是只靠資料或想像無法獲取的,對寫作主題沒有親身經歷,就應當註明是採訪所得,或研究所得。
有些著作會編造作品由來,以增強說服力。如我在某荒島發現一封以血書寫的長篇故事。出版者就有責任去確認這件事是否屬實。
但有些故事出於保護故事當事人的理由,改變了人物的姓名,更動了容易被肉搜的身分條件和主要情節,這時候出版社的責任是強化事項一的查證,例如請作者出示研究或採訪的相關歷程證據。其次是應在書名頁背面註明:
>>出於保護當事人的理由,本書改變了故事人物的姓名,更動了各角色的身分條件和主要情節。敬請讀者明察。
如果你的故事由來是聽聞所得,那麼就應該聲明是聽聞所得。
小說經常會使用:我的故事來自誰的講述、以下故事是我從海邊撿到的漂流瓶所記、我在圖書館發現的一本奇書······以便讓情節逼真。
歐美出版社的作法是直接在封面標示:虛構作品。
最後,內容如何檢核呢?出版社只需要做到事實檢核就夠了,學術作品去確認作者的引文來源是否真有所者所宣稱的引文,不必去判斷作者的論證是否正確(除非貴社是一家強調匿名學術審查的出版社)。報導或記實文學需要對內容所寫的人事時地物,抽樣確認是否有此人,是否有此事,是否有此時,是否有此地,是否有此物(是的,只要抽樣確認就好)。
小說原則上不用事實查核,除非該小說就是強調所有情節都根據歷史,或宣稱這是一本百科全書派的小說。這樣內容既然以基於事實為基礎,那麼出版社就得用事實去核實。核實方法見上段說明。
查證這些事無關信任與否,而是真正建立守門人制度,透過制度確保自己經手的出版內容有基本的事實基礎。而讀者將會對實施查證制度的出版社賦予較高的信任。而寫作可靠作品的作者最後也會希望自己的書由具有查證制度的出版社出版──這樣代表自己的作品具備了經過查證的可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