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與敗》首集從青少年視角來看自我價值與父母認同之間的歧異(劇照來源:Disney+)
如果說《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兩部作品讓我們看見一個女孩變成青少女之後的心思變化與青春期成長難題,那麼,皮克斯最新動畫影集《勝與敗》(Win or Lose)則是透過青少年與父母師長之間的角色身份觀點互換,見到壘球賽事在彼此牽動的蝴蝶效應為何?
《勝與敗》巧妙地將「青少年自成長焦慮」與「父母老師的自我認同」交織,呈現兩代人如何在同一事件(壘球錦標賽)中面對各自的挑戰:
首先是從青少年視角看起:球隊教練女兒蘿莉(Laurie)因為球技不如其他隊員,她的焦慮產生了一個只有她能看見的生物「汗寶」(Sweaty),為了符合父親同時又是球隊教練的期待,她又該如何證明自我價值呢?
故事眾多角色隨著集數推進,讓我們發現不管是球技好的小孩,她也有要面對的成長課題,打球或許只是她對不如意的生活處境有了絕佳逃脫的藉口。
孩子們的角度其實比較容易被公式化猜出邏輯,所以這部作品甚至還給了球員弟弟一個故事,以及亞裔孩子視野,那種又愛又怕受傷害最後變成自私又自卑的複雜心態,故事寫得極好。
《勝與敗》不僅聚焦青少年,也透過父母與老師的視角,探討他們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尋找或重新定義自己的自我認同。這些成年角色常將個人價值投射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他們內心的掙扎與妥協。
《勝與敗》描述青春期在壓力下的掙扎與突破,強調成長比勝負更重要(劇照來源:Disney+)
第二集就帶來驚喜,原來球場上追求公平執判的主審法蘭克,也在學校任教,他在球場上穿的護具,如同他對社交恐懼的壓力。另一個故事中品學兼優的孩子,則還要照顧她那熱愛追求粉絲流量,時不時都在開直播討拍,彷彿這個角度來看,這位媽媽更像長不大的孩子。結果視角切換,這位母親原來也有說不出的苦衷。
另一個球技過人的小孩,父親則是個超級「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對孩子的比賽表現過分關注,甚至試圖操控結果。這類父母也將孩子的成功視為自我成就的延伸。
最後一場比賽就是這些父母與孩子們的勝負大作戰。無論年齡,「輸贏」都不是絕對的答案,而是成長的催化劑。劇集用幽默與溫暖的方式,讓觀眾看到焦慮與認同的普遍性。
劇集用幽默與溫暖的方式,讓觀眾看到焦慮與認同的普遍性(劇照來源:Disney+)
從「青少年自成長焦慮」看,《勝與敗》透過蘿莉等角色,描繪青春期在壓力下的掙扎與突破,強調成長比勝負更重要。
從「父母老師的自我認同」看,劇中成人角色如直升機父母與法蘭克,則展現他們如何在陪伴孩子的同時,面對自身的價值危機。壘球賽為舞台,將這兩個主題串聯,呈現一段段有笑有淚的小故事,讓觀眾在不同視角中找到共鳴。這部動畫不僅是青少年成長的縮影,也是成人反思自我的鏡子,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