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影視圈無論是否受教於他,總是習慣稱呼一聲「小棣老師」。不是因為他好為人師,也不是因為他的影視作品總是帶有些許說教成分,而是因為他向來對於後輩不計回報的春風化雨,以及心心念念用作品去回應社會、甚至進行一場社會革命,從待人處事到創作拍片所流露出的那股赤忱,令人肅然起敬。
我個人對王小棣這個名字首次產生印象,是他製作的72集家庭單元劇《全家福》和短短5集的八點檔古裝劇「六壯士」系列之《壯士行》,它們不約而同問世於1989年。當時我還不懂作者論,對於影視美學懵懵懂懂,只是對於這個編寫過電影《稻草人》劇本上台拿金馬獎的人感到好奇,為什麼他可以編出舉重若輕的鄉土劇本、製作溫馨好笑的家庭單元劇,而且播映期比一般連續劇還要長,與此同時又能拍出跟台灣電視劇風格截然不同的《壯士行》呢?
這必須要回到更早之前,王小棣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影劇組,隨後他前往美國德州三一大學就讀,1977年取得劇場碩士學位之後,他轉而進入舊金山州立大學修習電影。1979年台美斷交之後,王小棣毅然放棄正在舊金山州立大學修習的電影碩士學位,回國投身拍片。八十年代初期,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當時他做劇場、當電影副導、參與劇本編寫,但並未加入新電影陣容,除了進入文化大學任教,便是為1984年剛設立的公共電視節目製播小組製作紀錄片。
1985年,公共電視節目製播小組被併入廣電基金,成為廣電基金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以王小棣為首,集結黃明川、井迎瑞、吳乙峰等27位導演以有別於新聞報導方式記錄市井小民、社會底層與各行各業(例如女工、國家公園警察、看板畫師、電力維修員等)的電視紀錄片《百工圖》問世,總計製播86集。不同於戒嚴時期政宣意味濃厚的新聞性節目,《百工圖》堪稱庶民紀錄片先鋒。如果說台灣新電影相較於中影出品的愛國電影或更早之前的健康寫實片在語言和內容上更為貼近現實,讓我們發現影像推動本土認同並見證社會變遷的巨大力量,那麼《百工圖》便反映了王小棣等多位導演和自己所處社會對話的方式。
跟隨《百工圖》上山下海,王小棣越是相信這個社會今日進步的樣貌,多是由中低階層民眾不斷努力所致。他們身上處處充滿著智慧與力氣,還帶點幽默感,王小棣喜歡聽他們說話、觀察他們、拍攝他們,透過影像作品的播放,讓觀看者進一步瞭解平日習以為常的生活秩序和物質供給,其實源自許多人的付出。
2012年,王小棣與多位影視工作者共同發起「我是人,我反核」運動,豈止反核,王小棣當時還穿梭於聲援土地正義等各類公民運動現場,記得當時我曾問他是打從何時開始積極參與各種抗議活動及示威遊行,他笑說自己是「社會主義者」,自認參與社會運動好久了,他從開始拍片便透過創作去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社會革命,無論有沒有人發現有沒有人肯定,他都會一直做下去。
王小棣的回答,讓我想起《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這本由是枝裕和所寫的報導文學,是枝裕和在投身電影之前是紀錄片導演,此書即是以1991年3月12日富士電視台深夜播放的《但是⋯⋯在捨棄福祉的時代》紀錄片為基礎,幾經取材所寫成。是枝裕和在書的序章第一段寫道:「常聽人說,無論電影或小說,處女作都融入了該作者的一切。假使這個論點成立的話,那對我而言,處女作顯然就不該是電影,而是這本《雲沒有回答》。」同理可證於《百工圖》之於王小棣。
王小棣於1979年返國成立民心影視有限公司,1989年黃黎明加入民心影視有限公司,成為王小棣於公於私最重要的合作夥伴,1992年兩人共同創辦民心劇場與稻田電影工作室有限公司,「民心」與「稻田」,由心而行、屈身而做,呼應著《百工圖》的製播初衷,代表王小棣的創作核心。
1989年,王小棣和黃黎明為華視八點檔「六壯士」系列製播《壯士行》,故事描述楚國大將伍子胥因父兄遭楚王枉殺而逃到吳國投奔吳王僚,意外結識草莽出身侍母至孝的粗人專諸,伍子胥千方百計與專諸交好,欲借其力為父兄復仇,專諸基於兄弟之情在是否決意當刺客的生死之間抉擇,伍子胥則在友情和私仇之間數度擺盪。短短五集篇幅,王小棣卻大費周章前往日本考察服裝,各個技術環節的嚴謹要求,以今日標準來看仍屬典範。
《壯士行》講亂世中典型知識分子的理想與失落,伍子胥和專諸之間跨越「階級」的情誼、和屈臣之間亦師亦父的傳承,開創日後王小棣的影視作品以人為本的一貫悲憫精神,以及對於家、國和社會律法等傳統框架的質疑和反思。至於專諸的浪漫性格和伍子胥的現實主義,更是成為2000年以後王小棣多部年輕世代職人劇中兩極對立角色象徵理想和現實持續拉扯的永恆命題。
王小棣在1980年代初期率先關注草根階層,透過《百工圖》讓觀眾看見基層台灣,但解嚴之後卻反其道而行講一個距離台灣很遠的春秋末期故事,《壯士行》在1980年代末期問世,乍看是有那麼一點不合時宜,但所謂以古鑑今,在軍方政戰色彩濃厚的華視製播《壯士行》這樣一齣命題作文,非但沒有把「壯士」拍成可歌可泣的主旋律愛國軍教故事,反而找到一個全新的切入角度,將五集迷你劇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對於過往教科書中的英雄傳說提出質疑,如此思辨和討論過程在當時台灣電視劇是前所未見的,王小棣甚至大膽啟用舞者馬雷蒙飾演專諸、歌手羅吉鎮飾演伍子胥,自此開啟他日後廣邀音樂家史擷詠、舞蹈家古名伸及各行各業素人跨界演出的習慣。
對於王小棣來說,社會運動其實不是很Hardcore、很硬梆梆的,不一定每次都要反對什麼抗議什麼,重點在於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如何突破框架以解決問題。如果說,從素樸的電視紀錄片《百工圖》開出波瀾壯闊的古裝歷史劇《壯士行》,是帶著知識份子焦慮的王小棣,對於樣板八股的台灣電視界一次小革命。那麼從《全家福》一路拍到《佳家福》、《母雞帶小鴨》和《納桑麻谷我的家》,便是永保赤子之心的王小棣,用最簡單純真的心思去看待當前世界,把他腦海中的種種疑問幻化成為故事,將近五年、多達三四百集,這系列劇集對於台灣電視、家庭劇及兒童節目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由於本文篇幅已盡,且容我下篇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