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藏在他們的親密關係裡──從熱門華劇延伸一談推理小說二三事

2022-01-28  冬陽 

記得那是個天空飄飛微微雨絲的冬日中午,我來到台北大安路的一條小巷,推開一扇據說不少影視圈人士會來用餐聊天的咖啡廳門扉。現場只有一桌客人,店員引領我入座後,我和兩位第一次碰面的編劇和製片點頭打招呼,邊用餐邊聊起這天要談的事情。

回想起來,那一年開了不少類似的會議,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契機源自國際串流平台興起、類型和職人劇受到影視製作單位的關注青睞。雖然我沒寫過一篇小說出過任何一本書,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的身分以及長期閱讀、評論推理作品的習慣,讓我有幸參與這些發想討論的場合,甚至去了一趟韓國進行交流採訪,感覺許多推理影視改編計畫正蓄勢待發,前景一片看好。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那場咖啡廳初見面整整一個月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了。大多數的案子只能喊停無限期擱置,再慘一些的是面臨資金抽離、整個砍掉的窘境,當下沒人知道還有沒有重啟的機會,不曉得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整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還好,那天商談的戲劇順利在2020年九月開鏡,隔年一月底殺青,十一月底於全球Netflix上線第一季,劇名叫《華燈初上》。

什麼,你還沒看過這齣夯劇嗎?在我撰寫這篇稿子的時刻,影音平台已經播映至第二季,兩位推理作家柳豫、李柏青幾天前還在線上開直播推理殺人真凶是誰哩。如果想參與推敲真相的討論行列且不想被其他網友無意暴雷,我很樂見你此刻立即擱下文章轉頭追劇,好好享受這齣本土原創的精采好戲。然而,要是你這時候想上我的臉書粉專「冬陽一直推」私訊我犯人身分,哈哈實在抱歉,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和編劇那天討論的,是另一件事。

當時故事雛形已經出來了,角色、情節、集數規劃都和現在大家看到的差不多,編劇政哲兄煩惱與希望的是我能在「推理」的部分幫上忙,給些意見。這個故事我頭一次聽就迷上了,也很喜歡政哲兄過去在《十六個夏天》、《光陰的故事》等劇作中處理人際情感的細膩手筆,於是給了簡單的建議:就讓觀眾深刻地體會並探究角色間的親密關係來參與其中,如何?

 

宮部美幸《模仿犯》(臉譜出版社,2013年)

 

第一本讓我有「深刻地體會並探究角色間的親密關係」的作品,是宮部美幸於2001年發表的《模仿犯》。小說的開場很驚悚,出門遛狗的少年在公園的垃圾箱裡發現一隻女性的右手腕;被害少女的外祖父是下町一間豆腐店老闆,先是承受外孫女下落不明的煎熬,接著面對死亡調查與媒體追訪的打擊逼迫;一輛汽車墜落山谷起火燃燒,警方在死者家中起出無數的殺人紀錄,但這位車禍死亡的男性就是連續殘殺少女的真凶嗎?

曾有朋友用半開玩笑的口吻跟我說:「讀完厚厚兩大本上下冊《模仿犯》,好看歸好看,但手腕可是痠得不得了。」紙本書單冊超過六百頁的篇幅,用手捧著看的確頗具份量(所幸,現在有電子書這個新選擇),不過第一次在台灣發行的版本,一方出版社可是貼心地拆成四冊販售喔。只不過在出完四本單冊、集結成套之後沒多久,一方出版便宣布結束營業,將版權與譯稿轉移給臉譜出版接手。在這之前只出英美推理小說的臉譜,於同年底(2004)將《模仿犯》改成上下二冊合售,並接續出版了早期傑作《火車》、《理由》、《鄰人的犯罪》三書,點燃台灣追讀宮部美幸作品的熱潮。但其實在此之前,名不見經傳的海飛麗出版社就曾以《殺人信用卡》(這書名微暴雷······)為名出版過《火車》,而且還在推薦文中大剌剌地一整個劇透,害我當年差點摔書洩憤。

花費五年寫作,四十三位登場人物,文長超過百萬字的「超長篇劇場型犯罪」,宮部美幸的書寫核心不是謀殺巧藝,而是關係錯綜複雜的眾多迷人角色。這很不容易,不,應該說非常困難,必須跟隨時間事件的進展顧及每個角色的心境轉變、該在何時陳述哪個人物隱而未顯的過去、直到某個關鍵環節才讓讀者驚覺原來犯人的殺意已經成形云云,還要維持一定的節奏與懸疑感叫人黏著故事不放,相信這是許多人對宮部美幸深感折服並成為鐵粉的共同理由。

 

夏樹靜子《蒸發》(獨步文化出版,2011年)

 

在宮部美幸之前的日本女性作家中,夏樹靜子也有此等功力,獲第二十六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肯定的長篇小說《蒸發》中便能窺知一二。故事發生在1971年,於越南與日本的東京及福岡分頭展開:記者冬木在越南誤傳不幸殉職,其實是負傷身處野戰醫院接受治療,他下定決心倘若能平安返國,就要與外遇對象美娜子另結連理,不料得到的消息是美娜子不知何故拋下丈夫離家出走,音訊全無;西福岡警方在「望鄉莊」顯然經歷一番打鬥的凌亂房間中,發現一位鋼鐵富商的屍體,行凶者與犯罪動機不明;東京機場某位空服員遇上離奇怪事,起飛前還見到安坐在機艙裡的女子,怎會在降落之際不見人影?

飛機上消失的女子或許最貼近書名「蒸發」的意象,但不告而別的有夫之婦、在殺人現場行凶後逃離的犯人,各是引人好奇、必有其因的失蹤,而三樁事件交錯牽扯的真正祕密,同樣出於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夏樹靜子的文字淡雅且耐讀,尤其擅長刻畫女性幽微思緒,勾住讀者心思的技巧一流,兼顧推理解謎的設局更為閱讀增添樂趣。

 

湊佳苗《告白》(時報出版,2010年)

 

在宮部美幸之後,重重賞了我一拳的是湊佳苗的《告白》。單行本出版之前,我已先在《推理》雜誌上讀過她獲得第二十九屆《小說推理》新人獎的短篇故事〈聖職者〉(也就是《告白》的第一章,時報版譯為「神職者」)。一位女老師在講台前面對即將放假、心早就不在教室裡的學生,緩緩地說著話,乍聽之下以為是老師的自言自語,從班上學生喝牛奶的小事講到痛失稚女的意外。可是,老師的陳述越來越不對勁,學生們也慢慢注意到事有蹊蹺,這才發現她正在告白著手施行的復仇計畫······

湊佳苗的文字有一種無機感,冷靜淡漠,足以密密掩蓋住情感翻騰的內核,就像這位外在表現宛如行屍走肉的喪女教師,暗地裡冷靜又明確地執行那叫人寒毛直豎的恐怖計畫。當事人的表述、旁觀者的理解,可能會因為各種情境引發或鄙夷或同情、或恐懼或暖心的感受,閱聽故事的人被撩撥起憑直覺猜測或自認理性的判斷,直到說故事的人掀開最後的底牌、揭曉埋藏許久的真實,才發現其實是自己誤導了自己──心理詭計應用的巧妙與否,就看有多會躲在那綿密交疊的情感中。

期待《華燈初上》真相大白的第三季到來,同時回味上述這些小說堪稱經典的迷人所在。

 

example
Netflix《華燈初上》(電視劇)海報(百聿數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