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童書、繪本、遊戲和玩具中,眾多創作者和出版社從中研究和發展各種新的可能性,嘗試將遊戲置入書中,將玩具置入書的內容,試圖將故事創作與令人快樂和驚人的創造力結合起來。
書籍和遊戲的世界已經並存了很長時間,尤其是呈現在有豐富多樣彈跳機關的立體書。「玩」是從年齡很小就開始的互動方式:任誰都玩過讓嬰兒在看到臉,然後消失並再出現在手掌後,一起大聲笑的躲貓貓遊戲。有很多例子說明遊戲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當遊戲進入生活時,將它與書本聯繫起來可能更自然。因此,遊戲書和改編自書籍的遊戲近年發展蓬勃。「找找書」、「翻蓋書」或稱為「翻翻書」、「陰影猜猜書」、「迷宮書」、「偵探書」,讓讀者們在圖像中增加個人的觀察力,它們也是一個共處共玩的機會,一起合作找到所有細節。加入遊戲、玩耍功能的書籍就是要讓讀者活躍起來,在各個方向轉動和挖掘,從而發展對顏色和形狀的觀察,激發了好奇心、反思和想像力。這些年遊戲書的創意和設計變化、應用多樣,不僅讓小孩玩得盡興,更直擊大人的玩心,成為個人書櫃上一類特殊藏書。
1898年於倫敦Bliss, Sands and Co.出版社所出版的《The Motograph moving picture book》,應該是目前可追溯到年份最早的柵欄動畫繪本,此書封面還是由法國知名藝術家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所繪製和設計。在1920年代,20世紀初非常流行的ombro-cinéma柵欄動畫玩具,圖像在旋轉的紙捲軸上運作,轉動方式有手動搖柄的,也有上發條的,圖像序列為兩幅交錯的圖畫,這個巧妙的系統讓交替顯示動作來使角色、畫面變成動態畫。柵欄動畫是基於雙重幻覺,首先,眼睛和大腦重建了未見的五分之四的圖像,視覺暫留現象也開始發揮作用,創造出一種運動錯覺(視差、錯視);透過在紙上滑動網格,一個圖像變成另一個圖像。2000年,美國藝術家Rufus Butler Seder讓這種動畫形式重新流行起來。他創造了一個新專有名詞「scanimation」,來描述利用條紋柵欄膠片和圖像輪番交疊所產出的動畫。不論是法文ombro-cinéma,英譯為barrier-grid,到Rufus的scanimation,在中文中尚未有固定的譯法,有人稱為光柵動畫、不插電動畫,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先使用柵欄動畫來介紹繪本。
動畫圖像創作者Michaël Leblond 畢業於南錫美術學院。1998年,他創立了Ithaque平面設計工作室。長期以來,他對創造視覺錯覺充滿熱情,透過悠久的柵欄動畫技術創作《條紋睡衣男孩》繪本系列。這個系列的文字與插畫由Frédérique Bertrand創作,2011年出版第一本《New york en pyjamarama》(睡衣男孩遊紐約)。Frédérique自 1993 年從南錫美術學院畢業以來一直在法國和國外的新聞和出版部門工作,並在許多展覽中展示了她的作品。她曾獲葡萄牙巴雷羅(Barreiro)的國際青年插畫雙年展獎項和義大利波隆那的Fiera del libro per ragazzi獎項。在兩人合力創作的《條紋睡衣男孩》系列,利用了柵欄動畫技術,表現物體運動的概念,可說是敘事類繪本中的先驅。
當讀者在閱讀柵欄動畫繪本時,雙手必須在書頁上滑動一條條黑色條紋的柵欄膠片,上下左右移動來對書籍進行閱讀。柵欄膠片下的圖像動作看起來非常逼真,紙本書的靜態被賦予了有吸引力的活力。《Moi en pyjamarama》(我是睡衣男孩,2012出版)這本書中,男孩感覺有點奇怪,他閉上眼睛時,反而看到刺眼,閃爍的燈光。黑色背景,佈上些許的點點,挪動膠片時,點點們都在旋轉。接下來,男孩又聽見嗡嗡作響、咕嚕咕嚕的叫聲,眼前的點點聚集成一群一群,挪動膠片時,旋渦變得更強烈,更加頭暈了。男孩漸漸入睡,但是睡眠中聽見怦!怦!持續的喧鬧,繪圖上以機械零件和管線,表現身體不適,睡得不安穩,挪動膠片,零件和管線裡的東西在波動、旋轉,下一頁進入紊亂紛飛的線條,然後進入垂直驟降墜落,讀者持續挪動膠片,感受震動和旋轉。這是男孩感冒發燒,入睡後因為生理狀態而引發的心理狀態。運用柵欄動畫技法,將生病時的暈眩、發燒、噩夢、不安······到模模糊糊醒來具體表現出來。
除了生理與心理狀態之外,Leblond和Bertrand持續使用柵欄動畫創作更多有趣的繪本,《Le musée en pyjamarama》(睡衣男孩夜遊美術館,2016出版),此動畫技術則應用在繪畫和藝術賞析,在這本書中,男孩來到了美術館,首先遇到管理員,管理員要男孩小心看展覽,他會好好盯著他,俯瞰男孩在空間裡行走,好幾顆眼珠因為柵欄膠片運作,轉啊轉的,十分活靈活現。結果下一頁,管理員竟然打起瞌睡來,旁邊出現打瞌睡的符號「Z」,靜態平面通常是以字體從大到小排列數個Z,而在這本書裡,挪動膠片時,Z會大大小小變動,很生動。男孩走到蒙德里安最後的畫作「百老匯爵士樂」,在挪動膠片下,彷彿聽見boogie-woogie爵士樂聲和節奏,這一頁將視覺與聽覺同時俱作的狀態,演出的相當精彩。此書中,可見到視覺藝術被解構,而透過柵欄膠片將它們恢復原狀,如:方塊體形狀、圓形······,甚至衍伸出更多變化,像是:漸層色彩。
柵欄動畫應用在原本即2D的平面圖向上,會讓人有種「竟然可以這樣」的感覺,並非解構,而是重新建構。而運用在肢體動作、物體運動上,就令人感到「原來如此啊!」的感受,這裡是解構,從既定的預期中創造驚喜Michael Leblond 和 Frédérique Bertrand在繪本中復興了柵欄動畫技術之後,影響了其他創作者也利用此技術來發揮。舉一例子:由法國創作者Julie Brouant所創作的《L’incroyable famille Zapato》(札帕多家族的不可思議),雜耍家族的表演在紙張上像是被施了魔法,全都動了起來!主角小女孩有一個很與眾不同的家族。整個家族就是馬戲團,每個成員都是雜耍演員,各自擁有一項很了不得的技藝。哥哥會三球雜耍,移動柵欄膠片,便可以看見三顆球在空中拋接與旋轉。叔叔的專業是魔術師,他會從黑帽子中變出兔子,利用柵欄膠片來回移動速度快慢,看到兔子跳躍出的肢體動作。姑姑在團裡是馬術師,背景裡就是引用知名的1877年法國人Charles-Emile Reynaud開發出來的Praxinoscope西洋鏡改良的動畫設備中的馬匹奔跑,以及Eadweard Muybridge在1878年成功地拍到了一匹小跑的馬,他拍攝了有史以來第一張「連續照片」,奔馬照片現在成為Muybridge畢生具有標誌性的作品。在這本書中,除了視覺可見的動之外,女孩的表哥是小喇叭手,Brouant也將樂器演奏時發出的無形聲波,透過柵欄膠片,變成可見的波動。
Julie Brouant用色非常精彩,橘色、黑色跳躍在白紙上,具有強烈的協調性,左頁使用星星做成相框裝飾,代表札帕多家族裡每個人都是大明星,而在這星光閃閃的框框的右邊,是背景空白表示還沒有找到定位的的小女孩,她想要模仿家人,嘗試學習他們的雜耍,卻老是失敗。重複堆疊式的敘事建構了小女孩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失敗,詮釋追尋自己時的勇敢與茫然,繪本題材常見這類在大家族或者同儕中總是有像女孩這樣的人,尋找自我定位。不過,此書的精彩是呈現在構圖、圖像與色彩,透過柵欄膠片,視覺記憶在平面和膠片互動中重現動態,的確又是一番令人驚艷的視覺體驗。
在繪本裡,創作者們持續努力尋找各種不同的技法和技術,表現出視覺和圖像、敘事之間的聯繫,研究創作思維過程、作品與讀者的關係,向讀者展示敘事或非敘事文字和圖像、接收、反饋個人經驗、形成意見、交流交談,現在加上玩遊戲,將老動畫技術與創新的新設計相結合,讓想像力在時間和平面空間中自由移動和變幻。繪本的發展極限仍是未知,但是人們喜歡嘗試想像,想像力讓思想附有生命力,柵欄動畫繪本,挑起人們的玩心,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玩耍、遊戲在人類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玩既需要集中精神,也能放鬆。當雙眼滾動瀏覽著圖文變化時,思想可以在書頁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