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21法國文學回歸季

2021-10-01  陳碩文  會員限定 

八月底九月末,隨著法國各大文學獎如龔固爾獎(Prix Goncourt)、費米娜獎(Prix Fémina)、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等進入評選階段,出版社紛紛趁勢推出新作攻佔書店櫥窗;報刊專欄、電台、網站輪番引介,數百場文學講座、見面會陸續登場,各界一同迎來法國文學愛好者鍾愛的盛典──一年一度的法國文學回歸季(La rentrée littéraire)。

據《世界報》(Le monde)估計,直到2021年十月底,約有521部小說出版,379部是法文作品,142部翻譯作品,75部是新鋭作家初鳴啼聲之作。9月號的費加洛文學雜誌專刊(Le Figaro Littéraire)便專刊介紹了其中最值得期待的12位新鋭作家。當然,不少名聲響亮的重量級作家亦推出新作,如達維德.迪奧普(David Diop)、讓-巴蒂斯特.德.阿莫(Jean-Baptiste Del Amo),及每年九月必有新作的艾蜜莉.諾彤(Amélie Nothomb)等,無論是老將新秀,皆被視為角逐秋季各大重磅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而綜覽各大報刊迄今為止推薦的新書名單,題材可說是各式各樣,類型也很多元。描寫真實事件的,如菲利普.賈納達(Philippe Jaenada)的《於野獸之春》(Au printemps des monstres),回溯了一場真實發生於1964年的兒童謀殺案,小說家不但以文字抽絲剝繭、刻劃人性,更以精彩文筆重現1960年代的巴黎。

書寫家庭、聚焦個人生活的亦不少,安妮.貝荷斯特(Anne Berest)在《明信片》(La carte postale)中,通過一張2003年的謎樣家族明信片,精心勾畫了一場激動人心,從俄國到巴勒斯坦、從拉脫維亞到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解謎之旅。康斯坦絲.里夫耶(Constance Rivière)在《寂靜家屋》(La maison des solitudes)中描述大疫之時在醫院照料病重祖母的主角,緬懷自己於祖母家中度過的童年。索耶.夏隆東(Sorj Chalandon)的《混蛋之子》(Enfant de salaud)、讓─巴提斯.德.阿默(Jean-Baptiste Del Amo)的《男人的兒子》(Le fils de l’homme)勾勒父子之情,都是其中佳作。

近年來,「自我虛構」(l’autofiction)敘事成為熱門文學類型,其中翹楚克里斯蒂娜.安戈(Christine Angot)今年也推出新作《東部紀行》(Le Voyage dans l’Est)再度探討文字如何再現自我傷痛、情感愛慾;與之相對,作家描述一真實存在人物之「外向虛構」(l’exofiction)作品已形成一股風潮,自然今年此類作品也未從名單中缺席。舉凡天文學家兼煉金術士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é, 1546─1601)、法國記者、作家、政治人物愛德華.杜蒙(Edouard Drumont, 1844─1917)、畫家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都成為小說主人公,帶領讀者跨越虛構與非虛構的界線,受到相當矚目。

此外,亦有不少反映當代社會議題的作品出版。其中,剛獲得2021年布克獎(Booker Prize)的小說家達維德.迪奧普(David Diop)新作《不歸路之門》(La porte du voyage sans retour)描述一名於十八世紀前往塞內加爾探險的植物學家與一名女奴相遇的故事,觸及黑色大陸上殖民、種族、女權等議題,被譽為絕妙、強烈,又震撼人心。莉莉亞.哈森(Lilia Hassaine)的《苦陽》(Soleil Amer)描寫六零至八零年代阿爾及利亞移民家庭,尤其是女性,在法國社會的處境,反響熱烈。描述女性情誼的精采之作還如卡特琳.屈塞(Catherine Cusset)的《幸福的定義》(La définition du bonheur),通過Eve和Clarisse,一位住在紐約,一位住在巴黎的女主人公四十年的往來情誼,刻劃了一個美麗的女性故事。艾爾莎.佛托里諾(Elsa Fottorino)的《低語》(Parle tout bas)描寫遭強暴後的女性如何在以司法尋求公道的十餘年中,勇敢活出新生。

法國文學界一貫擁護多元文化主義,各地區的法語語系文學,甚至包括異國翻譯作品亦在這波出版潮中頗受青睞。出身塞內加爾的小說家穆罕默德.莫包格.沙爾(Mohamed Mbougar Sarr)在小說《人之極密記憶》(La plus secrète mémoire des hommes)中書寫想像非洲裔作家在1938年巴黎的生活側影,獲讚驚奇動人。石黑一雄的《克拉拉和太陽》(Klara et le soleil)受到許多評論人喜愛──在疫情肆虐,人人仰賴網路、雲端遠距辦公、上學的時代,該書講述了一個機器人與兒童的動人故事,引人浮想聯翩。的確,疫情怎麼給世界帶來影響?文學家如何鏤刻疫情給人類心靈帶來的震撼?以上提問皆成為今年法國文學界相當關心的議題,而此議題是否會成為大獎評審的關懷焦點,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生意興隆又有態度的書店,櫥窗陳列當月選書,書店主人選書眼光獨到,在書籍封面寫下讀後感及推薦理由

生意興隆又有態度的書店,櫥窗陳列當月選書,書店主人選書眼光獨到,在書籍封面寫下讀後感及推薦理由。

秋風乍起,金黃葉子隨之飄落,文學回歸季亦在年年此時吹拂法國讀者心靈,就算不是熱心文學之人,也難逃一陣書香洗禮。如此文學盛事年年登場,不但使法國文壇洋溢著欣欣向榮的空氣,也帶動一般讀者對文學的興趣。據統計,法國一年出版10萬本新書,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6%寫過小說,給出版社投過稿的就有250萬人。疫情席捲各地以來,欲參與文學創作的生力軍不降反升,超過500萬人執筆創作,投稿率更是比往年多了四分之一。或許就是因為有如此朝氣蓬勃、包容新舊異己的文壇,方孕育出無數法語文學佳作;也是這些豐富瑰麗的文學寶藏,滋養了一代代熱愛文學、創作不輟的作者、讀者,使得文學創作和閱讀,持續成為不少法國人熱愛的移情遣意、散悶消愁的藝術形式。

 

example
鄰近巴黎地鐵站廣場的書店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