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生因蝴蝶曉夢,才知如何算活著,讀宮本輝的《錦繡》

2022-05-04  馬欣 

Image via unsplash.com/Ryoji Hayasaka

 

書中十四封信恍如一夢,如此「莊周夢蝶」才知生之滋味。而我們讀者在這本書中扮演的就是曉夢的蝴蝶,是美極了的偶遇。

宮本輝寫人心最會寫盡其曲折之處,這在他知名的《幻之光》中盡顯無疑。他將海與小鎮縮影在人心之中,心之廣之深,幾乎可以讓書中的曾曾木海峽與其波光都顯影其中,讓主角迷路在自己心裡,如一汪洋上的扁舟,連自己的心都出不去,也在心底的海中遍尋不到珍愛的人。

他極會描寫畫面,連氣味都絲絲入扣。《幻之光》書中壓倒性的物哀,讓我發現自認活在現實中的人們,面對內在傷口時都會逃避,逃到那個「自我」在心裡只剩下影子一樣,甚至有時在心裏的「自己」卻一無所蹤。

《幻之光》書並不厚,但因飽含詩意,使得其中的意象會隨著讀者生命經歷,益發濃烈或淡去。而《錦繡》則是如人生,粗看是成年人的跌宕,但細看卻是幾個生命交織,如繁星點點的共同閃耀。

 

宮本輝《幻之光》飽含詩意,寫盡人心的曲折之處(青空文化出版,2015/7)

 

無論是早已遠去的愛人、正蒙昧的自己、無法理解的人,都在回憶(或因回憶造成的今日)同時作用並發光著。無論是你多恨與想念的人,都像抬頭望向的繁星一樣,晦暗的與腐敗的,或疼惜的,都交織成生命的錦繡,千瘡百孔的發亮著。

會以這樣美的角度來看創傷,是日本文學的底蘊。儘管《錦繡》是以14篇書信來串連。書信體樸實,但卻因平淡而益發翻湧,人們常忙著以掩埋法來過日子,過得倉促,但書信體卻像是翻土。你從他們看似無意為之,或有所保留的斟酌用語之中,看到那深埋其中的呼喊,連本人都聽不見的讓人胸口發疼。

這是書信體後座力強大的原因,人是如此努力地推進人生,有些大人甚至為了邁向明天,已經耗費了許多心神,更遑論去體貼自己。我們看薛西佛斯推石與滾落,看來是平常的人生隱喻,然光是這份信念不被磨損,有時是需要故人的出現,需要回望綁著自己的回憶鉛石,才不至於墜落在心底黑洞裡,讓人生只剩拖泥帶沙的廢。

這本書的美在於宮本輝寫出我們的一念無明,與每個人都有過的「只是當時已惘然」。他的寫法循序漸進,從一對分離已經十年的前伴侶重逢,兩人在一景點的纜車上相遇。女方開始寫信對前夫,原本寫信是因遺憾與好奇,但寫著寫著這「十年」,其實都沒真的到達過他們認知的「明天」。

對於年少者而言,「明日」總是殺過來,但對中年以後的人,往往明日都有著昨日的影子。

日子可以過得粗暴囫圇(如書中的有馬靖明),也能夠自欺生活(如勝沼亞紀),人生雖有看星空如錦繡的清明,但更多的時候卻如蟲子飛進紅燈籠之中,只能撲光追影,看不清前路,甚至在慾望的光中浮沉。

宮本輝書寫的美學是將自然萬物都能放入生命中,讓我們看到自己曾如飛在燈外的螢蛾般,追逐著不知名的前方。書中的有明與亞紀雖在前半生看似有方向地度日,但變故襲來時,一朝就成了「昨日的影子」、「明日的孩子」一般,一隻螢蛾的掙扎更大於前進。

他的筆總有慈悲,照亮人人皆有的「無明」。他們愈翻開過去寫信,遇顯出過去的愛憎已不是最記掛的,最記掛的是自己持續的心痛。

男方有馬因年少際遇的轉折,中學曾到了他自認流落到鄉下的「舞鶴」度日,碰到了他心目中初戀的美少女由加子,那灰濛的漁港與少女成為他年少「愁緒」的託身。

中年時他想去追尋自己過去的剪影,重逢那被他回憶美化的少女,卻因此背離了他穩定的婚姻與生活。他無法釐清自己為何外遇,對誰是真愛也是朦朧一片。書中人的行為沒有明確的「為什麼」,人就是這麼矛盾,如書中所說的「業」,其行為與因果,連自己當下都未明,又豈能道明白。

於是才在十年後,因女方的來信,慢慢如淘洗水中之沙般,洗滌出來時路的茫然。且必須藉由書寫下來,兩人慢慢才能梳理自己的內心,能原諒自己,能去包容生命本身自帶的粗礪。如果女方亞紀不抱著即便向對樹洞書寫,也要完成自己當初離婚未竟之溝通,或許男方有馬仍死寂一般將河流活成死水。

男女雙方年屆中年,但在來往書信時他們心裏的「少年」「少女」益發明顯。在與前夫重逢的亞紀在信中寫道:「我的確沉醉在那片色澤鮮豔的紅葉裡,同時感覺到有什麼可怕的東西猶如冷靜的刀鋒穿越樹林的火焰,可能是因為與你不期然重逢,再度喚醒我少女般的空想。」

男方信中寫著少年時最厭惡的「舞鶴」漁港,對大阪少年如異境的地方,卻始終在他成年後跟著他。有馬寫給前妻信時這樣回憶外遇對象:「由加子這個少女所散發的奇妙幽暗,與裏日本偏僻漁港的氛圍是同一性質。」但那幽暗之美,卻是他結婚後,常沉浸的回憶裏。

這書中一如宮本輝其他書,有著許多詩化的隱喻,讓讀者從觀看書信的「第三視角」,看到主角們內心的崩落,與從他者對照出的「不自知」。這本書看似有情愛,但更多的不是分合,而是在關係者身上所看到的自我。是這點震撼了《錦繡》的讀者,非因主角和解,而是忙於度日中,我們都曾遺落的悵惘。

這本書讓我想起以前讀李商隱〈錦瑟〉詩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我們的心如莊生,為蝴蝶曉夢而迷惘。看完十四封信,也陪他們做了一場夢一般,不是書信一開始在意的緣何,而是看清我們都活在夢裡,所謂愛恨都是投射出我們的一面。如書中點出的「生與死是同一件事。」來看著我們心的明滅。

書中的過去如夢,書的結尾情緒也落在「只是當時已惘然」。無論讀者與他們錯失的是否相似,都唯有如夢的過去可以接住人生的失去。如巨作《紅樓夢》所提點的,我們在夢中方能清醒,如此才能安慰那現實中卻恍若沉睡的我們。

十四封信恍如一夢,如此莊周夢蝶才知生之滋味。而我們讀者在這本書中扮演的就是曉夢的蝴蝶,是美極了的偶遇。

 

example
宮本輝《錦繡》(青空文化,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