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在新冠病毒下,冷清的倫敦攝政街(Regent Street),一名男孩戴著口罩站在龐德最新電影《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的電影標誌前。(via Shutterstock)
千呼萬喚,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在今年九月底上映了。
在這個時刻,你絕對不缺那鋪天蓋地湧來、關於這部延宕許久電影的種種資訊,包括它為何不斷改期、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次飾演這個傳奇角色、本集故事似乎意外出現向來以花花公子形象遊戲人間的情報員的親生骨肉、反派照例多麼陰險難纏龐德女郎依舊美豔難捉摸云云,尷尬的是不少訊息去年早已熱熱鬧鬧炒了一輪,謠傳製作公司掙扎過該不該捨棄全球戲院票房改賣給串流平台商一個好價錢,但不論全世界現在可以解封進電影院看戲是因為梅花座戴口罩打疫苗還是再不開放電影業就真的要領便當了──總之,這篇專欄文章會掠過以上種種不再細談。
我想跟大家聊聊它的起始點,尤其是在創作出版端、類型書寫上的二三事。
以上資訊不是出自眾網友編輯的維基百科,可比維基更專業也更危險,是蘇聯情報單位SMERSH(死莫許)的檔案報告。嚴格說來,你我都清楚龐德並非真實世界中有血有肉的特務人員(若真的是,明年他就是百歲人瑞啦),而是小說家伊恩.佛萊明筆下的虛構人物,基於作者偏愛將許多真實細節填入故事(包括這個專門暗地除去外國情報員的神祕單位SMERSH),使得看似純粹作為設定的人物描述有了可供施展拳腳的華麗舞台。
2015年12月,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同時陳列6位龐德演員的蠟像。(via Shutterstock)
那大抵與作家的人生歷練相關:1908年生於英國倫敦的伊恩.蘭開斯特.佛萊明,祖父是銀行家,當過國會議員的父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國捐軀,優渥顯赫的家世讓他享有貴族般的成長環境,曾就讀人人稱羨的伊頓公學、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但後者念不到一年就生病離開了。佛萊明在母親的敦促下試圖進入外交部工作未果,後來被安插進路透社擔任文稿編輯和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被皇家海軍情報局長(小說、電影裡龐德的上司M,其中一部分原型出自這位約翰.戈弗雷上將)找去擔任私人助理,因而在戰爭期間累積了與祕密情報局、政治作戰部、特別行動執行處、聯合情報委員會以及首相官邸緊密互動的豐富經驗,熟稔國際局勢與區域政治生態,同時展露了他個人在軍事情報工作上的才華。二戰中期,情報局長放手讓佛萊明負責面對西班牙情報網的「黃金眼」行動,這段經歷觸動了他為戰爭結束後於加勒比海地區的牙買加建造的屋宅莊園命名為「黃金眼」,並且在那裡開始撰寫詹姆士.龐德的故事。
佛萊明書寫龐德故事的另一條脈絡,則要從間諜小說類型來談。
「間諜」也許是人類第二古老的行業(猜猜最古老的是哪一行?),但真正完整建構起間諜小說書寫卻是相當晚近的事情。和偵探、警察小說一樣,不是主角擁有這般職業身分的故事就能自成一類,英國小說家兼評論者朱利安.西蒙斯是這麼描述的:「間諜小說的存在,是因為大眾察覺到專門的諜報機構是國家機密的潛在威脅,同時也慢慢了解諜報行動可能既複雜又危險。」個人(情報員)與組織(情報單位)和效忠對象(國家)建立的忠貞信任、或與之相反的動搖背叛,引發了在愛國情懷驅使下進行的刺探、竊取、破壞等等,因而衍生出需要面對解決的陰謀危機,適時加入的冒險與推理元素豐富了情節開展,其中的曖昧兩難、失控荒謬深刻了敘事主題。工業革命之後點燃軍備競爭的歐洲是極佳的溫床,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緊接而來的美蘇冷戰持續提供創作者養分和閱讀者動機,同時往懸疑、驚悚、軍事、政治小說類型互通聲息。
1998年皇冠出版、詹宏志主編及導讀的「世界十大間諜小說經典」10冊。
在台灣,這樣的書寫脈絡散逸在統括為英美翻譯小說的出版品項中,1978年好時年出版的「名家.名著」、1980年皇冠出版的「當代名著精選」,都是極具代表性的書系,但一直要到1998年詹宏志在皇冠主編、導讀的「世界十大間諜小說經典」,才正式有了系統性且面對大眾讀者的引介說明,並且指出伊恩.佛萊明的間諜故事乃師承《三十九步》的約翰.布肯以及《鬥犬杜蒙》的沙波──正確地講,這是朱利安.西蒙斯的說法,他稱「佛萊明是布肯與沙波的繼承人,詹姆士.龐德這個角色是更複雜的鬥犬杜蒙」。加入英國海軍、進入祕密情報局(別稱MI6「軍情六處」)隸屬OO情報部門第七號情報員的詹姆士.龐德,受愛國榮譽心指引之餘不忘展現對名牌精品的物質崇拜,以及浪漫不羈的獵豔行為──詹宏志以「二十世紀最巨大的成人童話」、「拳頭加枕頭這個型態的間諜小說」為其下註腳,實在貼切。
不過呢,這樣的選讀引導似乎還是來得晚了些,遠比不上聲光影像帶來的巨大影響。伊恩.佛萊明開筆算晚,四十五歲才交出龐德登場作《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 1953),爾後十一年共寫下十二部長篇、兩部短篇集,締造四千萬本銷售佳績。在他死前兩年(1962)推出改編電影《第七號情報員》(Dr. No),由蘇格蘭性格演員史恩.康納萊詮釋007龐德大獲成功,雖然稍稍回頭助長了一波小說閱讀熱潮(台灣在之後的1978年,星光出版社策畫「第7號情報員故事」系列,翻譯了佛萊明的原著以及其他作家代筆續寫的故事),但原創版本那更富騎士精神、沒那麼幽默風趣、較心思單純地涉險解除末日威脅的救世英雄,反而被銀幕上那日趨扁平、娛樂感十足的傢伙給取代了······
然而,2006年「重啟」的《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找來了跟帥氣二字沾不上邊的丹尼爾.克雷格(還記得彼時老影迷有多麼反彈嗎?特別是跟前一任皮爾斯.布洛斯南相比),似乎反而回復了佛萊明創造的原版龐德風采,而且能不違和地在半世紀之後與新一代的觀眾對話──只能從歷史課本理解世界大戰,但遭遇過911恐怖攻擊、被數位裝置與網路包圍的世代。轉眼十五年過去,即將一代新人換舊人,留存這位粗獷莽撞的龐德印象去細讀佛萊明的原型角色,似乎是個不錯的時機啊。
推薦閱讀▶ 007生死交戰:化超凡為肉身